登遼風雲錄!
北京城雖然壯麗輝煌,但是也要看社區,好的社區乾淨整潔、規規矩矩,差的社區就要臟很多。最差的就是貧民窟了,狹窄的街道、肮臟的陰溝、隨處可見的垃圾堆和乾屎堆、成群的乞丐,讓人大倒胃口,完全不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形象。即使如此,對於大明朝來講,也隻是皮表之患,出了京城,才看得出大明朝病在腠理,已經奄奄一息了。
離開北京不久,就可以看到流民的隊伍了,雖然早有思想準備,但是王進賢還是被震撼了。越接近山東,流民的隊伍越為龐大。到了山東境內,一些大的流民的隊伍綿延數裡,前望不到頭,後見不到尾。所有人都衣衫襤褸,很多人隻用一圈布條遮擋了一下,在這寒風料峭的初冬,讓人情何以堪;在不能蔽體的衣服下,是如柴瘦骨。這些景象,王進賢隻有在有關猶太人集中營的紀錄片中看到過;幾乎人手一支樹枝的隊伍緩緩流淌,點綴著沿街乞討、插標賣女,以及鼓蛇販藝的可憐人;累了就坐下休息一下,再累了就隻能橫屍路邊,除了最為親近的幾個人會掉下幾滴眼淚,擦乾了繼續上路外,沒有人關心他的死去;他們大多數人麵無表情,整個人仿佛都麻木了,但是王進賢卻分明感受到偶爾一撇而來的怨毒,嚇得王進賢打一個寒戰。陳繼儒、周履靖等人卻似乎完全沒有看見,隻是在一次受到乞丐叨擾時,很不耐煩地扔出幾個銅板。就是這幾個銅板,吸引了大批乞丐的圍叩——受到一大群乞丐圍著你叩頭,陳繼儒和周履靖無奈,堅決的走開,因為再次施舍,隻會吸引更多的人圍叩。
據盧國仕講,自萬曆43年,河北和山東遭遇旱災和蝗災以來,一直未能恢複元氣。所幸萬曆爺是個明君,減免了河北和山東的稅賦,並開倉放賑災米糧,還分帑金賑濟,隻是這中間有多少貪官汙吏貪墨卻是無法統計。今年,才稍稍緩過勁來,但是遍地流民卻是一時無法完全解決。整個山東境內,盜賊風起,小民窮困不堪。這才好了沒多久,又有建奴逞凶,皇上不得已加派遼餉,這叫小民如何能活呢。王進賢和他唏噓了一陣,心中暗想盧國仕對萬曆皇帝還很有好感呢。
這不到了巨野縣就遇上了。在離巨野縣不遠的客棧就被人警告,說有鄉人田峨,自稱仁義王,糾眾數千,劫掠財物,強奪獄犯,謀殺縣官。連官府都不敢管,那麼惹不起隻好躲開了。繞了一個大彎,算是避開風頭。
流民是封建社會動亂的根源,但是在明朝,竟早在洪武年間的盛世就出現了流民現象。想想也可笑,朱元璋消滅了元朝,根除了元朝各族統治者們對農民的剝削和對土地的兼並,利用這些土地大規模安置流民。“三吳巨姓,數年之中,既盈而覆,或死或徙,無一存者。”老百姓安定了沒幾年,卻不得不又一次踏上流民之路。作為傳統中國農民,“一人一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所描繪的小農經濟是他們的熱望,若非過不下去了,誰會願意做衣食無著的流民呢?這說明明朝自建國之初,就存在著極大的問題。流民到了英明神武的永樂皇帝時期開始大規模出現,到了成化年間已經成為極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政府多次鎮壓流民起義,其中,成化六年鎮壓荊湘流民,死者不計其數,一說達到90萬人這麼駭人聽聞的數字1,並強迫150萬人遷徙。真正是發生在盛世的慘劇。到了明末,流民規模愈加龐大,這完全是封建剝削造成的。
在明朝,土地兼並有著自己的特色。即身份性地主兼並土地並利用優免權逃避賦役。身份性地主包括皇親貴戚、宦官、縉紳地主。明朝在政治和經濟上都給予縉紳地主一些特權,其中最重要的是優免權。優免對象包括官員、監生、舉人等。而且優免的內容,一年比一年優越。極大刺激了他們兼並土地的熱情。比如嚴嵩,田產總計20萬畝以上,特彆是在其家鄉袁州府,一府四縣之田,七分屬於嚴嵩。但是,封建士大夫的剝削和皇親貴戚們比起來還隻是小巫見大巫。《大明律》規定,宗室貴戚非恩賜的土地算作民田,必須承擔賦役。但是,這也就是一紙空文,無人遵從。比如在成都府,“為王府有者什七,軍屯什二,民間僅什一而已”。在河南,有一半的土地歸各王府所有。土地基本為身份性地主所有,而每個地方的稅額是不變的,達官貴人減免的賦役,都要由越來越少的自耕農來承擔,造成大量自耕農破產,形成極為惡性的循環。在社會資源大規模集中之後,若想分一杯羹,就隻能成為這些達官貴人的農奴或幫閒打手,否則就隻能作流民了。
1周洪謨說原傑調查所得
越近山東,流民越多。王進賢發現流民中有一些人非常特殊,他們頭戴紅巾,每天都會焚香拜日。1陳繼儒幾個人都不了解。要說還是盧國仕走的地方多,見多識廣。經他解釋才知道,這些人是聞香教。據盧國仕介紹,由於前幾年災害鬨得厲害,流民隊伍大幅增加。聞香教等邪教在其中大肆發展隊伍,比如什麼大乘教、東大乘教、大乘弘通教、弘封教、大成教,善友會、弘陽教、無為教、清淨門(俗名清茶門)、白陽教、白羊教、歸一教等等,不一而足。那些頭戴紅巾、焚香拜日的都是邪教教徒,而他們的目的地則是“石佛口”。至於石佛口具體什麼樣,連盧國仕都不知道了。王進賢倒是動了好奇心,要不是公務在身,還真想去看一看。
要說回到明朝,做事最為痛苦的事情是什麼,不是信息不暢、不是工業落後、不是生活困苦。追根溯源,答案隻有一個人才。不是科學技術發明,不是戰爭的謀略和手段,不是無窮無儘的財寶,而是人才——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人才,才是王進賢最為需要的,也是社會進步最為需要的。王進賢囑咐賈大嶺一路上多挑一些身體精壯、老實巴交的漢子隨著一起赴成山。但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賈大嶺竟然挑了一批地痞無賴,成天呼朋喚友,花天酒地。雖然談不上凶狠好事,花費巨大,但是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油腔滑調卻是免不了的。王進賢要找這些人不是帶他們山東數日遊的,也不是帶他們狐假虎威作威作福的,而是要帶他們真刀真槍到戰場上搏殺的。
自明朝以降,兵書的主要內容漸漸由謀略轉為練兵,由尚空談轉為利實戰。在明朝,無論士農工商,但凡有點文化的,都愛談兵,兵書之多,數不勝數,其中不乏空談迂闊之作,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很多沒有流傳下來。但是凡是有一點積極影響的,莫不重視選兵,這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一直到清末,曾國藩、李鴻章未能脫離其宗旨。
王進賢想也怪我這些天和盧國仕走的太近,忽略了和賈大嶺的交流。於是便拿了一本《練兵實紀》交給賈大嶺,囑咐他要好好學習。那些人隻好就地遣散,而且還發了一筆回家費。居然還有一個叫周道明2的賴著不走,他自稱是錦衣衛,是奉命來監視副千戶王進賢的。並且提出要求隻要每月給30兩銀子,他就對天言好事,有什麼問題睜一眼閉一眼。對此,王進賢等人商議了一下,毫無辦法。一時也無法查驗他的真偽,隻好暫時答應下來。王進賢也想過找個機會把他乾掉,隻要假裝不是自己人乾的,即使他真的是錦衣衛,也隻好算他因公殉職。但是很快,這個周道明展示了他的作用。進入山東以來,王進賢開始四處拜碼頭,為自己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空間。比如山東都司莊蒞民是一定要去拜會報道的,什麼山東海防副使、山東布政司海防道什麼的,也都不免溜一圈。這個周道明,對於安家立業這類正經事一竅不通,但是對於該去拜會誰,拜會他有什麼好處,該送多少儀金卻搞得門清。算起來省的銀子也超過30兩了。王進賢就放棄了乾掉他的念頭,留著吧,也算個富有時代烙印的人才吧。
1焚香拜日不是聞香教的禮儀,但是紅巾、拜日、焚香都是秘密教門的常用禮儀,聞香教本是白蓮一門,因此在起義後也是頭戴紅巾的,這對於朱明王朝實在是莫大的諷刺。在這裡借用一下其他教門焚香拜日的禮儀。
2《神宗實錄》流棍周道明等詐官偽旨,騷擾驛遞,夾帶私鹽,拒捕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