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有大秦,如日方升!
大同本就是儒家提出最高範疇的社會思想,當秦壽在孔儒麵前將它轉述出來之後,當即便讓孔儒為之著迷。
他的雙眸逐漸變得空洞迷離,口中喃喃自語著“大同”二字,這讓他想到了自己第一次聽李耳講“道”。
大同是儒家的理想型社會形態,但是在家天下之後,大同社會已經失去了實現的可能,變成了一種純粹的理想社會。
然而對於孔儒這樣的人來說,理想往往高於現實,哪怕明知道他沒有實現的可能,也會竭儘全力的為締造“大同盛世”而奮鬥終身。
哪怕是有重重阻礙,也會毫不猶豫的挺身向前,此之為“雖千萬人,吾往矣。”
過了許久之後,孔儒恭敬地向著秦壽叩首,絲毫也沒有因為自己的年長而有所顧忌,而是以弟子禮相待。
大同締造的是一個“大公無私”的社會環境,最先應該被摒棄的,實際上就是私有製。
而王侯作為國家的統治者,是私有製最大的得益者,秦壽卻願意提“大同”理論,由此可見,秦國君之“無私”。
孔儒雖然沒有改變自己對於“仁禮”的堅持,但是他卻認同了秦壽的一句話,那便是任何一個新流派的產生,都應該有一個核心的思想。
而除了核心思想之外,也應該有一個遠大的目標。
“大同”填補了孔儒內心的空缺,對孔儒的思想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孔儒不知道如何回報秦壽,便隻能夠以弟子禮表示感激。
秦壽有些受寵若驚,急忙想要前去攙扶。
但是很快他便又反應過來,眼前這個孔儒雖然是聖人的模板,但是他畢竟不是真正的聖人。
無論是思想境界,還是個人的能力方麵都還有所欠缺。
自己作為秦國的君主,可以對賢能之士敬重,卻不能夠對賢能之士諂媚。
他想起了自己方才的舉動,內心暗自告誡自己,今後不論遇到什麼樣的人才,都一定要懂得克製自己的情緒。
人不可以傲慢,這也不可以自輕自賤。
坦然的受了孔儒一禮,在孔儒起身之後,秦壽方才繼續說道“大同雖然美好,但是這畢竟隻存在於上古之世。
受限於時代的不同,現如今已經很難再繼續重現這樣的盛世。
故而除了大同之外,寡人還有一個小目標,這才是寡人目前最想要在秦國達成的。”
孔儒聞言之後,急忙做出作一副洗耳恭聽的姿態,相比較於開始的時候,此時他的姿態恭敬了數倍不止。
“今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製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
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與大同一般無二,秦壽直接照抄了儒家的小康。
然而在秦壽抄完“小康”之後,孔儒卻是微微皺起了眉頭。
如果沒有“大同”珠玉在前,孔儒一定會欣然接納“小康”。
然而在聽了更加理想的“大同”社會之後,孔儒短時間內便有些難以接受“小康”這個更加現實的理想。
秦壽也看出了孔儒臉上的糾結,隨即開口問道“不知先生以為,男兒生於世,當先如何,再如何?”
孔儒微微一頓,略微皺眉沉思,隨即開口道“當先修身,而後治國。”
秦壽聞言之後點了點頭,隨即補充道“男兒生於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每一步都至關重要,並且,需要步步為營。
治理國家也是相同的道理。
商王帝辛廢除奴隸製與活人祭祀,這本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但是,商王變法選擇的時機不對,以至於天下諸國皆反,最終失了帝業。
天下共主,人王至尊,尚且不能夠一蹴而就,先生以為,周國,秦國,乃至天下各國,誰能夠直接推行大同呢?”
孔儒頓時醒悟過來,秦壽提出“小康”,並非是告訴自己要放棄“大同”,相反,“大同”與“小康”並不矛盾。
隻需要一步又一步的走下去,等到小康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後,自然會有新的思想萌芽出現,自然會有人在“小康”的基礎上去實現“大同”。
雖然自己或許見不到這一天,但是隻要自己的傳承能夠延續下去,那麼自己的理想終有一天可以實現。
豁然開朗的孔儒滿臉崇敬的向著秦壽拜道“弟子原本以為自己四十已不惑,今日得見君侯,方才知曉自身之不足!
待此間事了之後,弟子一定尋一處安身立命之地,好生治學,如此方才不負君侯指點之恩。”
秦壽的眼睛已經亮了起來,他知道時間已經成熟,於是果斷開口邀請道“我秦國有諸多學派,其中有“非命”“尚賢”的墨家,也有研究農耕與商賈之道的農家與商家。
寡人早就有心整合各家學派,建立一個學宮,用於探討學問與發揚各家之所長。
隻是,一直以來寡人都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人替寡人主持學宮。
今日得見先生,知先生有濟世安民之才,又有治學創新之能,更有一顆公平公正之心。
私以為,先生乃是主持學宮的最佳人選。
寡人誠心邀請先生,希望先生能夠屈駕前往秦國。”
開口邀請之時,秦壽的內心還有些小激動,對方畢竟是有著聖人模板的大賢。
而就在他話音落下之時,孔儒的麵色當即就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