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存是亡,還請大王細細思量。”
早些年楚人並不服周,楚人生活的地理位置又恰好卡在了周國東南一些諸侯北上的交通要道之上。
南方諸侯小國每年派人北上朝貢,大多數都被楚人給劫走了。
這些貢品,還一度成為楚人發展壯大的補給。
時間久了之後,諸侯小國們便聯合向天子請願,表示道路不通,希望宗主能夠派兵疏通道路。
當時的周國強大,狠狠的教訓了楚人一番。
但是楚人悍勇,宛如百足之蟲一般死而不僵。
周天子每次大軍壓境,他們便遁入山林澤國之中,讓周天子的軍隊無功而返。
而等到天子王師離開之後,他們又跑出來劫掠。
周天子無可奈何,隻能夠招降於楚人。
楚人因此得到了建國的機會,楚國君成為了楚子。
但是楚子建國之後,發現老老實實種地捕魚的收益,根本比不上劫掠來得快。
思來想去之後,便又開始打劫南方諸侯的貢車。
周天子派二樣子討伐楚人,在冊封楚國君為楚伯之後,又擔心他繼續打劫貢車,乾脆也就不再去理會南方一些小國的貢品問題。
如果你能夠把貢品送到鎬京來,那周王朝也就收下了。如果你沒有辦法把貢品運來,甚至是不上供,周天子也不去管你。
時間久了之後,南方的一些小國自然也就不再進貢。
新天子雖然平庸,但是也知道南方一些小國不上供的緣由。
屈晏給出的解釋把他惡心得不輕,但是現在卻不是直接戳破的時機。
因為屈晏最後一句話才是真正的重點。
楚國是周國南方的門戶,雖然這扇門戶經常跳反,但他確實是起到了牽製南方諸侯的目的。
隨著周國的虛弱,庸國與褒國也就顯得越發強大。
周天子內心忌憚,卻並不能夠直言。
而屈晏這句話卻是含蓄的點明了這件事情,也算是初步的達成了兩國之間的共識。
而隻要有了共識,那麼和談也就順理成章了。
故而周天子接下來長長的歎了一口氣,隨即繼續開口說道“若非是為了大周與諸國的百姓,孤王絕不會與賊子和談。”
他話音落下之後,羋姬的俏臉泛紅,卻是有些生氣。
一旁的屈晏卻是知道,兩國的和談已經成了大半。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周天子卻是突然間沉聲說道“隻是,楚國屢次降而複叛,孤王又如何能夠相信楚國呢?”
隨著他這句話出口,庸伯便也知道了天子的和談心意。
他當即便要開口製止之時,褒侯卻是微微搖了搖頭。
周天子能夠聽出屈晏的弦外之音,褒侯又如何聽不明白。
他知道天子已經開始忌憚兩國,便知如果再繼續阻止下去也是無用,反倒會激發兩國與天子之間的矛盾。
所以他製止了庸伯,選擇了息事寧人。
屈晏對此卻是早有準備,他直接開口說道“楚國之儲君願為質子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