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秦壽口頭上雖然這麼說,但是他卻還是非常清楚,如果隻是這個原因,還不足以成為允辛放棄鄀國的理由。
果然,那鄀國使臣緊接著又繼續說道“楚國強盛之時,褒國,庸國為了避免楚國日益壯大,從而威脅到自己的國家,故而與周天子聯合對抗楚國,以此來打壓楚國。
而今秦國強大,楚國勢弱,褒國與庸國便絕不會坐視秦國吞並楚國繼續壯大。
否則,秦國有一天遲早也會威脅到褒國與庸國。”
秦壽聞言之後點了點頭說道“在函穀關的時候,褒庸楚三國便曾經有過一次聯盟。
楚國侵略秦國之時,秦國的使臣也曾向兩國求援,但是最終卻都沒能夠見到他們的國君,隻能夠無功而返。
由此可見,南方三國之間或許已經達成了某種秘密的協定。
當然,其中或許也有褒庸二國忌憚秦國的緣由!”
秦壽言語到了此處,隨後歎了一口氣道“諸夏之外有戎狄為禍,諸侯之間卻總是相互製衡與牽製,導致諸夏始終不能鏟除戎狄之禍,這樣的僵局也不知要持續多長時間!”
秦壽雖然已經預料到了褒國與庸國乃至周國會助楚,但是他卻不能夠在這個時候退兵。
一來是這上百萬人的生計,需要大量的糧草補給,二來是他從白毅的口中得知,他的小舅子已經跑到楚國搗亂去了,他也得率領軍隊前去接應。
三來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那便是秦國的國威不容挑釁。
今日楚國來犯秦國,失敗之後遁走便可安然無恙,來日未必不會有什麼犬戎,義渠,褒國,庸國繼續來招惹秦國。
秦國要圖發展,便必須得有一個安穩的發展空間,也必須得有一段穩定的發育時間。
而隨著大周的禮崩樂壞,和平已經隻在刀鋒之下,而不在仁義道德之中。
隻有向世人展露出秦人那鋒利的獠牙,秦國方才能夠安穩的苟在關中。
秦壽相信,隻需要給自己二十年的時間,便足以讓秦國擁有爭霸天下的能力。
如果他能夠活到七八十歲,或許還有親眼看到天下一統的機會。
以一世之功統一天下,想想就讓秦壽忍不住心馳神往。
此時此刻的他,哪裡還有什麼對周天子的敬畏!
鄀國君終究年幼,使者的見識也終歸有限,他們都沒能夠聽出秦壽一統天下的誌向。
但是使者卻非常清楚,自己此行的目的或許已經達成了。
果然,秦壽緊接著便開口說道“不日寡人便將發布檄文,以替鄀國君複仇的名義南征楚國。
鄀國君若是有意,也可隨寡人一同南下。
到時候,或許還有親自手刃楚王的機會呢!”
使臣聞言之後麵露喜色,隨後卻是又突然間正色道“楚王雖然蠻橫霸道,但是這一次似乎被秦軍嚇破了膽,不敢與秦軍爭鋒。
但是,楚國世子熊莊,卻是一個了不得的雄主。
秦侯南下楚國,就算是不能夠將楚王誅殺,為了秦國的百年大計,也請秦侯務必誅殺楚世子。”
秦壽有些新奇的盯著麵前的使臣,沒想到鄀國先君竟然給允辛留下了一個如此心狠手辣且有見識卓越的輔佐之臣。
於是他緊接著開口問道“先生何人,竟對楚國之事如此了若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