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是利益共同體,褒國又怎麼可能會幫助秦國伐楚?
但是秦壽卻並沒有拆穿褒侯,而是緊接著開口說道“聽聞楚國世子賢能睿智,以弱冠之年塚宰大周,令大周百官心悅誠服。
我秦國剛剛收複失地,正需要有才乾的賢士去治理。
不知,可否請楚世子前往秦國三年的時間,助我秦國安定百姓呢?”
隨著秦壽的話音落下,褒侯立即便領會了他的意圖。
秦壽這是在索要質子,隻是給出了一個好聽的借口而已。
對於褒國與庸國來說,楚國的世子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楚國不被秦國所吞並。
所以,褒侯略作沉吟之後便開口應承道“秦國的動亂皆是因楚國而起,楚世子自當為秦國效力,以此贖罪。”
隨後秦壽又一一提出各種各樣的條件,大多都得到了褒侯的應允。
而其中最為關鍵的事情一共有三點,其一是楚國對秦國開放貿易,允許商賈在楚國用秦幣進行結算,並且不得限製任何物品的出口。
其二是楚國向秦國賠償糧食兩百萬石,絹布等共計十萬匹。
楚國雖然富庶,但是這些東西楚國自然是拿不出來。
所以,褒國與庸國最終還得借一些糧食給楚國用來賠償秦國。
其三,開放秦楚兩國邊境,允許楚國的百姓移民秦國。
這件事情遭受到了褒侯的強烈反對,這很有可能會讓楚國的人口大量流失,最終導致楚國的滅亡。
然而秦壽卻是十分堅決的表示“楚王無道,百姓卻是無辜。不能夠因為自己不是楚人,便對楚人的苦難熟視無睹。
看看這一路所見的累累白骨,褒侯當真忍心不給他們一條活路嗎?”
褒侯也是一個傳統的周國封君,他同樣有著一顆愛民之心。
在聽到秦壽的話語之後,終歸還是陷入了猶豫之中。
秦壽見狀趁熱打鐵道“秦國剛剛吸納了周地的百姓,正是積貧積弱之時,就算是舉國之力,又能夠收納多少百姓呢?”
隨著秦壽的話音落下,褒侯頓時恍然大悟。
既然秦國不能夠因此而得到迅速發展,那麼他又擔心些什麼呢?
於是,褒侯答應了這一條令他後悔終身的條件。
等到與秦國達成協定之後,褒侯又親自去見了屈晏,轉述了秦國所開出的條件。
屈晏的麵色變得鐵青,秦國的每一條條件都直擊楚國如今的要害。
楚世子正計劃著奪位,這個時候被迫離開楚國,無疑會給楚王一個喘息的機會。
以那位暴君的手段,三年之內足以重新樹立威望,到時候便又會給楚國帶來無儘的麻煩。
楚國剛剛經曆了一場叛亂,正需要錢糧去征召士卒平亂。
結果秦國一下子幾乎便抽空了楚國的國庫,並且還得讓楚國向鄰國借糧,這無異於是掏空了楚國的錢包,短時間內不給出國喘息的機會。
其三,開放兩國的邊境,這無疑是給了秦國一個吸納楚民的機會。
隻要開放了邊境,內亂之下的楚國,不知會有多少百姓,商賈,奴隸等等,或是遷徙或是逃亡到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