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得領兵在側,若是發現戰機,可與寡人夾擊褒軍。
若是褒軍不露破綻,你可領兵沿江而上,直擊褒國腹地。”
“末將領命——”
最後秦壽又一一安排秦營各將,隨後親自領兵南下糜邑。
糜邑與鄀地山陽接壤,兩地原本隔著崇山峻嶺。
隻是庸國意圖染指鄀地,所以一直借通商之名開辟道路。
這一次庸國之所以能夠迅速的趕到鄀地,還要全靠庸國這麼多年的努力。
庸國能夠憑借著這條商道北上,秦國自然也能夠憑借著這條商道南下。
秦國的軍隊來到糜邑之後,還沒來得及將攻城器械製造完畢,結果糜邑大夫便直接開城投降。
他投降得這麼快,連秦壽都有些不好意思對他下手。
但是一想到糜邑乃是秦國退路所在,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人手中的。
所以秦壽找了一個由頭將糜邑大夫給處理之後,方才帶著麾下的軍隊南下。
在安排了秦龍驤率領本部兵馬於糜邑按兵不動之後,秦壽率領大軍渡河南下直逼庸都上庸而來。
把自己關在屋子裡的庸伯被人抬了出來。
“國君,而今秦國南下伐庸,此國家危急存亡之際,國君當速求援兵才是呀——”
在臣子們的建議之下,心灰意冷的庸伯方才反應過來,急忙派人向褒國求援。
褒侯此時已經領兵趕到了漢陰,正準備乘舟而下與庸軍彙合。
當他得知秦國大軍以至上庸的消息之後,當即大笑說道“不可能,絕對不可能。函穀關東十五萬諸侯聯軍,秦國哪裡來的兵力攻打庸國?
況且,庸國有四軍,六萬之眾,又怎麼可能懼怕區區一個秦國?”
在經過庸使再三解釋,甚至不惜說出庸伯擅自出兵山陽,結果被殺得全軍覆沒的消息之後,褒侯方才罵罵咧咧的接受了這個結果。
他雖然痛恨庸伯想要吃獨食的舉動,但是他也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
褒庸兩國互相依存多年,若是庸國就此覆滅,大江下遊的水路被秦人截斷,褒國今後恐怕也不好過。
無論是出於兩國的情誼,還是出於戰略位置的考量,褒侯都還是決定出兵幫助庸國。
褒國一共出動了三軍,共計三萬七千五百人,再加上行船的纖夫與運送糧食的奴隸,總共調動了六萬餘人。
褒軍沿江而下,很快便抵達了糜邑以南。
在得知糜邑已經陷落之後,庸伯並沒有先行收複糜邑的想法,而是直接派兵南下增援岌岌可危的上庸。
秦壽依舊設下伏兵,然而這一次卻沒能夠如願以償。
早有準備的庸伯將三軍分成了前中後三軍,當前軍遭受伏擊之後,他立即下令中軍列陣,後軍士卒緩慢推進增援。
前軍士卒有序撤退,雖然損失了一千多人,卻並沒能夠讓褒軍傷筋動骨。
眼看著褒軍陣列整齊,就算是從背後偷襲也抓不住便宜。
於是秦龍驤當即立斷,立即下令麾下的騎兵向庸國的西城殺去。
隻要攻破西城,整個褒國便都暴露在了秦軍的鐵騎之下。
到時候,便由不得褒侯如此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