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有無數能人誌士,以及無數野心勃勃的舊國遺貴起兵作亂。
如果隻是一兩個國家,秦國完全可以輕鬆鎮壓。
但如果國家太多,必定會讓秦國疲憊不堪。
到時候,除非像是楚國一般血洗遺民,否則很難平定這源源不斷的內亂。
如果有彆的強國趁著秦國內亂的機會對秦國出兵,甚至是聯合攻伐秦國。
那麼不論秦國有多麼強大的兵力與科技,都會在這種內外夾擊之下麵臨肢解的危機。
而在秦國強大之後,內部雖然持續變化,建立了一套屬於自己的統治體係。
但是秦國對於周天子卻並沒有任何的不恭敬,每年都會按時的上繳歲貢。
除了沒有按照周禮治國之外,秦國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說是做到了人臣之典範。
在這樣的情況下,周天子剛剛即位,周王姬又怎會如此迫不及待的對秦國動手?
秦壽之前一直想不明白,然而在見到了周王姬的一係列操作之後,他逐漸的醒悟過來。
周王姬或許並不滿足於一個攝政的位置,她或許還有更加遠大的野心。
而要想要實現她的野心,她便必須得不停的提高自己的威望,提升自己能夠掌握的實力。
而要想提升威望,最快捷的方法自然是立威。
而要想提升自己手中的實力,最快捷的辦法便是吞並彆國的土地。
所以,周王姬挑選的一個對她來說最佳的立威與吞並的對象——秦國。
秦國占據了周王朝曾經的國都,周王朝可以名正言順的取回自己曾經的王畿。
秦國的子民曾經都是周王朝的子民,兩國的文化相通,周人統治秦人更加容易與輕鬆,不必擔心會有文化差異。
秦國戰無不勝,在諸侯之中是一個強勁的國家。
如果周王姬能夠將其消滅,周王姬的威望自然能夠得到空前的提升。
而事實上,當時的周王姬攜天子分祚之勢,列秦國之罪,直接將秦國置身於諸國的對立麵。
天下諸侯被迫與周天子統一戰線,與秦國關係親近的諸侯都不敢支援秦國。
周王姬伐秦,若非是秦壽各個擊破了南方強大的褒國與庸國。
若非是楚國背棄了列國聯盟,最終鹿死誰手還真是猶未可知。
最為關鍵的是,在製定戰略的時候,周王姬不是想著要獨占鎬京與鹹陽之地,執意按照古禮於函穀關集結,正麵與秦國決戰。
而是選擇多麵夾擊秦國,秦國也必定會一敗塗地。
總的說來,周王朝之所以會走到如今的局麵,秦國之所以能夠有一代稱王的機會,完全取決於周王姬的神助攻。
周王姬也知自己的野心導致了目前的一切,她的臉上露出了些許的落寞。
但是很快她便又振作起來。
秦國雖然得到了稱王的機會,但是周國卻也因此而得到了實質性的好處。
她在這個過程中也拉攏了列國諸侯,將來未必不能夠實現自己的野心。
隻要最終能夠達成目的,途中的坎坷又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