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會無波無折的結束了,列國諸侯也不全都是傻子,他們同樣注意到了秦國與楚國之間的親近。
這讓許多緊鄰兩國的諸侯心感不安,紛紛深深拜訪周王姬。
周王姬一一接見了他們,好一陣安撫之後,方才穩住了這些惶恐不安的諸侯。
又過去了三日的時間,看距離秦王加冕的日子越來越近,商王依舊了無音訊,但是,秦國卻是突然間接到了來自蜀國的求援。
蜀王是牧野八誓之一,是周武王親自冊封的蠻夷之長,是大周王朝承認的蜀王。
雖然在文化方麵與中原有所差異,但是在國家政治上麵,卻是周天子承認的王爵。
蜀國雖然是蠻夷之國,但是卻與中原相交甚密,蜀國曆史上曾經不止一次向周王朝求援,而周王朝也曾數次征召蜀地之兵幫助對抗商國。
這些在群山環繞的盆地之中長大的蜀人,有著一雙極為靈敏的雙腿。
他們徒步在山野叢林之間穿梭,可謂是如履平地。
偏偏他們還擅長紡織絲綢,巴蜀之地的錦緞絲綢,一直都是周天子每年都需要大量采買的貢品。
在周天子討伐楚國的時候,蜀國也曾經出兵。
隻是因為蜀道艱難,還沒有等蜀國的大部隊抵達戰場,周楚兩國便已經和談。
而今秦國欲加冕為王,成為中原諸國之中的第二位王爵。
隨著他身份的提高,他受到的關注也就越多。
若是之前,列國諸侯絕不會關心秦壽是否會幫助蜀國。
然而現如今,所有人都側目於秦,想要看看這位新晉的秦王,是否會乾涉蜀國與巴國之間的戰爭,是否會為了蜀國巴國開戰。
秦壽的心底也同樣有些猶豫,這封書信所代表的內容可並不簡單。
若是他應下了這件事情,便可以極大的提高秦國在列國諸侯心目中的形象。
一個願意出兵幫助盟國維持正義的國家,自然值得天下諸侯投靠。
然而一旦秦國應下了這件事情,便必定會將秦國拖入與巴國之間的戰爭泥潭之中。
秦國的精銳之師並不見得能夠適應南方的氣候,很有可能會在巴國铩羽而歸。
但如果秦國在眾目睽睽之下拒絕了蜀國的求援,便會讓列國諸侯心底生出各種不利於秦國的想法。
但影響最多的,還是列國諸侯對於秦國的信任。
諸夏之間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那便是在麵對蠻夷之時,列國之間當守望相助。
蜀國是中原王朝的同盟,雖然不是中原文化,但是卻也受中原列國的承認,畢竟人家祖上也是跟隨著武王伐紂的義國,並且與中原文化交好多年。
許多公子士子遊曆諸國之時,也曾經到過蜀國,並且寫下過許多讚美蜀人的詩篇。
而蜀國的老對手巴國,在列國的心目當中連蠻夷都不算,隻能算是一群卑鄙無恥的強盜。
在中原人的圈子裡麵,始終流傳著巴人先祖乃是強盜的傳聞。
秦國今日不會援助蜀國,來日也就不會援助列國,列國自然就不會主動親近秦國。
而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政治上的東西不便細說。
秦國不出兵,對秦國不利,但秦國若是出兵,對秦國也是不利。
就在秦壽左右為難之時,秦國上將軍白毅再一次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