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鹹陽城中,客棧酒肆多如鴻毛。
秦陽隨意的帶著吳迪離開,那少年擔心秦陽的安危,也始終跟隨在他的左右。
吳迪見秦陽雖然年少,言語之間卻是邏輯清晰,思路分明,一看便是胸有方略之人。
自己衣衫襤褸,一副流民乞丐的模樣,他卻並沒有因此而看輕自己,反倒是主動為自己鋪路。
由此可見,這位秦國世子的禮賢下士。
年不過十歲,便已經有了如此氣象,吳迪當真難以想象,若是對方成年之後,又該是何等的驚才絕豔?
而秦國有一位明德勇武之君在位,又有一位如此驚才絕豔,禮賢下士的繼承人,未來的秦國又該是何等的興盛。
鹹陽學宮出了不少的才能之士,然而在麵對自己這麼一個籍籍無名的落魄之人的時候,卻依舊能夠守禮接納,將來又能夠為秦國多少人才?
吳迪早就已經到達了秦國,隻是一直在考察秦國的風土人情。
在充分的了解了秦國之後,他方才決定於秦國出仕。
然而如今秦國的賢士多如牛毛,他想要脫穎而出,便隻能夠走鹹陽學宮這一條道路。
若是能夠在學宮之中擁有一席之地,在想出仕秦國,必能平步青雲。
在來到學宮之前,他還是信心滿滿。
然而在見到了學宮之後,見往來絡繹不絕的學宮弟子,聽他們談古論今,高談闊論,他卻是開始猶豫不決起來。
以自己的才能,當真能夠在學宮之中擁有一席之地嗎?
吳迪心緒複雜的跟隨在秦陽的身後,很快便來到了一間客棧。
在秦陽的安排之下,吳迪沐浴更衣之後,隨即便與秦陽一起來到了學宮之中拜見孔儒。
恰逢此時秦壽正與孔儒商議,在這一屆學宮弟子畢業之後,便請孔儒安排一批學問紮實的弟子到秦國各地開辦官學。
如今秦國已經稱王,國力之強盛,可謂是獨霸諸侯。
而此時的秦國國力雖強,卻並沒有鯨吞天下的能力。
就算是攻占了彆國的土地,也沒有相對應的人才去治理。
最為關鍵的是,隨著秦國瘋狂擴張,必定會衍生出一批軍勳家族。
而秦國,除了自己這位秦王之外,似乎沒有任何一股其他的勢力能夠與軍勳相互平衡。
而王權與軍權相輔相成,秦壽也不希望二者對立。
但若是沒有其他的勢力來製衡軍權,自己在位的時候或許秦國無恙,但是自己不在之後,秦國必然有憂。
秦壽最終能夠想到的辦法,終歸也隻有如同曆史上的曆朝曆代那般,把軍權與政權相互分割,以政權與軍權相互製衡,以王權居中平衡,呈現三足鼎立之勢。
這麼做雖然會給秦國帶來一些內部的紛爭,但隻要能夠合理的轉化,便可以化內部紛爭為良性競爭。
秦壽想要開辦官學,給民間百姓更多的出路。
再下一步自然是設立科舉,這與鹹陽學宮的大考有異曲同工之妙,倒是沒有讓孔儒太過不解。
二人正在擬定人選名單,結果秦陽便帶著吳迪前來拜見。
秦壽也非常好奇,這吳迪想要在秦國謀求出路,為何不去招賢館,而是直接來到了鹹陽學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