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揚見狀之後,隨即拔劍出鞘道“事已至此,爾等還有彆的選擇嗎?”
隨著他的話音落下,眾人身形齊齊一顫。
而後又有人開口道“娘的,我李家還有門客五十,私兵六百人,願意獻與張相鎮壓叛逆——”
“我,我…”
“…”
見到有人帶頭,其他人也紛紛進行附和,很快便又在公卿之家湊集到了上萬人的大軍。
這些公卿士大夫大多都是世襲罔替,大多數都有屬於自己的封邑。
這個時代又盛行豢養門客與私兵,尤其是蜀國先王軟弱,根本管不住國中的這些公卿士大夫。
所以,他們養的門客私兵那是一批又一批,再加上各家的族人,旁支等等,如果真的要到了家族的生死存亡之際,任何一個士大夫之家都能夠動用近千人的武裝力量。
若非兵器,甲胄等等限製了這些家族的發展,說不定一些大的公卿士族甚至能夠拉出上萬人的武裝。
一個朝會的時間,張揚便為蜀王拉起了一支上萬人的平叛武裝。
這支軍隊論數量自然是遠遠不如此時在蜀國遍地開花的起義軍。
但是,若論質量,著甲率等等,各地的叛軍卻是拍馬也難以匹敵。
在湊集到了平叛的軍隊之後,張揚沒有絲毫猶豫,當天就調撥了庫房之中的糧食以充軍資,第三日便帶著軍隊出城尋叛軍去了。
蜀王雖然狀態不佳,但是終歸還不糊塗,為了防止張揚借機拉攏人心,收攏兵權,他派遣了自己的次子蜀山兀隨行。
蜀山兀雖是蜀王的嫡子,但是年少時的他隻是次子,所以並不得宗伯看重。
隻是在他的長兄身死之後,他方才順位成為嫡長子,這才得到了當今蜀王的重視。
幼年困頓,養成了他堅韌不拔的性格。
他格外的珍惜這個撿來的機會,所以,在成為嫡長之後,他一直刻苦用功,讀書習武。
也真是因為他這種上進的姿態,讓蜀王對他越發喜愛,於是便生出了為他謀劃王位的想法。
而且王位確實已經落入了他父親的手中,卻並沒有直接落到他的身上。
他是一個聰明的人,知道這是他的父親在為他背負罵名。
所以,他並沒有絲毫的怨言,反倒是積極的幫助自己的父親分擔國事。
而今,張揚領兵鎮壓叛逆,身為世子的他本不必犯險。
但是他卻是主動諫言蜀王道“蜀地叛亂,若是王室不曾有人隨軍,那麼此戰之後,軍中或許隻知有張相,而不知有大王也!”
最後他又主動請令道“兒臣願為父王分憂,隨同張相一同平定叛亂。”
蜀王思來想去,這確實是一個妥當的安排。
於是在大軍臨行之前,蜀山兀便成了平叛副帥,與張揚一起領兵剿滅叛亂。
平叛的大軍方才行至蜀中,結果便撞見了數萬叛軍圍困蜀中城邑。
張揚也不知是作何想法,竟然令蜀山兀親自率領三千兵馬救援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