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有大秦,如日方升!
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旦夕之禍福。
謀事在人,而成事在天。
秦國“明修棧道,暗走斜穀”出奇兵以破葭萌關,隨後前後夾擊,破巴蜀聯軍與葭萌關以北,可謂大捷。
然而秦國耗時三年謀劃,意圖一舉吞並巴蜀的計劃卻在最後的緊要關頭出了變故。
三年多的時間過去了,楚王的身體雖然每況日下,但是楚國在這三年的時間裡休養生息,發展科技,研發冶鐵技術。
又通過廣設楚館,以楚女謀取利益,非但沒有對庸國百姓與公卿橫征暴斂,反倒是給予不少的恩惠。
如此,楚國很快便收攏了庸國公卿與百姓之心,庸國得以安定。
而楚國之所以能夠如此安穩,其中還少不了與秦國的貢獻。
畢竟秦國與楚國相連,兩國之間雖然態度曖昧,彼此之間似有盟約。
但正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就算兩國沒有交兵,彼此之間也會形成某種牽製。
所以,就算是周太後也沒有再追究楚國無故伐庸的罪行,反倒是與楚國修好。
說來倒也可笑,秦國之所以能夠壯大,其中有楚國強大後威脅到周王朝的緣故。
而如今楚國再次興盛,卻也多虧了秦國的強大,給周王朝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一個“平衡之術”,非但沒有讓周王朝變得安穩,反倒是多了兩個強大的鄰國。
但是有一點卻是沒有讓周王姬失望,那便是楚國強大之後,隨著楚王越發年邁,他終於按捺不住自己內心對於功績的渴望。
所以,在秦國與巴蜀兩國交兵三年之際,他看到了一個機會。
數月之前,秦龍驤入褒城之時,老褒侯薨逝,新褒侯繼位。為了防備秦軍,派人調動了屯兵於西城的褒國邊軍,用於鎮守褒城,以避免再次出現王都被襲擊的事情。
然而也正是因為軍事調動,吸引了楚王的注意力。
楚館乃是風流之地,也是收集情報的好去處。
南來北往的商賈聚集於此,便也從褒國帶來了秦褒聯合攻打葭萌關的事情。
楚王雖然年邁,但他畢竟也是一代雄主。
在經過了短暫的沉思之後,他立即便意識到,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
秦人多了葭萌關,但是巴蜀聯軍尚在,必定不敢孤軍深入。
但是,秦人守在葭萌關,又能夠抄斷巴蜀兩國的退路。
如此一來,巴王回不了巴國,而秦國也無力進兵巴蜀。
那麼,這便是楚國的機會。
於是楚王果斷下令,親自率領十萬大軍攻取了守備空虛的褒國西城,然後還沒有等西城的消息被傳到褒國,楚王在留下了一萬人鎮守西城之後便又直接從西城水陸並進殺到了萬源。
萬源乃是一座橫亙在江河之上的水城,原本是巴國的東麵門戶,防守庸國的前沿陣地。
然而在庸國覆滅,褒國攻占西城之後,巴人逐漸的放鬆了戒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