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餘的氏族首領成為了公卿諸侯,輔助宗主治理國家。
公卿諸侯各自治理自己的一方百姓,隻是在名義上尊奉最為強大的氏族為天下共主。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出身並不顯赫的群體之中出現了一些新興的貴族,他們因為自身的才能,得到了天子與國君的重用,到最後,甚至被恩賜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國家。
而秦國的出現,也就是在這個時代。
然而,秦國雖然已經立國,並且大量的扶持與培養屬於秦國自己的人才,逐漸脫離了氏族掌管天下土地的階段。
但是在中原諸國,依舊還處於公卿氏族與君王共同掌管國家的階段。
所以,他們無法理解,秦國的氏族為什麼會心甘情願的放棄手中的權利。
然而,事實上,諸國的公卿之所以能夠把持國家,根本原因在於這些公卿士大夫壟斷了天下九成以上的知識,掌握著九成之上的土地與人口,以及九成以上的晉升機會。
然而秦國的知識由國家掌控,而秦國先行設立了學宮,培養了大批的平民人才。
當這些人出現之後,秦國的氏族便失去了壟斷知識的機會。
而秦國的土地皆歸國有,就算是勳貴也隻有歲俸而沒有土地的所有權。
所以,秦國的氏族沒有了壟斷土地的機會。
秦國有健全的法律,用於保護秦國百姓的利益,有完整的軍功授爵製度,讓普通百姓乃至奴隸也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
秦國的官吏選拔,乃是通過“招賢”與“科舉”兩種,並不依靠國內的氏族。
所以,秦國的氏族擁有的,更多的是榮耀而不是財富與特權。
然而,在這一次“株連”事件之中,群臣們意識到,龐大的氏族雖然榮耀,但也容易讓整個氏族都受到其中某一個人的牽連,最終導致被株連全族的下場。
數代人的人的努力因為一個人的罪行而毀於一旦,不論是誰也都會覺得難以接受。
南懷孝一家被秦王誅殺之後,南氏的族人非但沒有因此而怨恨秦王,反倒是感激秦王的仁慈。
其中原因便是,相比較於他們受到的懲罰,他們更加怨恨南懷孝給他們帶來的無妄之災。
秦國的氏族無法帶來實際上的好處,倒不如借著這股東風進行分家。
從今往後,大家各自如過各自的日子。
在許多人想來,彼此之間就算是分了家,身上也流著同樣的血脈,將來若是遇到了什麼難處,彼此之間也總會有個幫襯。
然而,這些人卻永遠也不會想到,當一些人過慣了自己的好日子之後,也就會越發淡薄彼此之間的這種血緣關係。
等到十年,百年之後,這些分了家的氏族,恐怕永遠也沒有辦法再把彼此當作一家人了。
但是,還沒有等他們察覺到其中的壞處,他們很快便體會到了分家的好處。
接下來的三年時間,眼見著草原上已經亂成了一鍋粥,秦王也就沒有再繼續駐足綿諸,而是繼續西巡,又順道南下巡視了巴蜀之地。
在這個過程中,秦王懲處了不少的貪官汙吏,同樣也株連了不少的官吏親族。
而許多人則是因為已經提前分家,所以避免了遭受株連,僥幸逃過一劫。
而隨著秦王三年親巡,也終於將秦國各地的官吏清查了一遍。
秦國的吏治,得到了一次有效的澄清。
而就在秦王回到鹹陽之際,還沒來得及慶祝,便收到了來自黃國的求援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