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且去尋你祖父,把你在郢都的遭遇原原本本的告訴他…”
秦昭聞言以後當即點頭稱是,隨後急忙道“那母後,兒臣這就去拜見祖父?”
秦王後微微擺了擺手,秦昭這才敢起身離開。
而就在他剛剛起身之時,一旁的秦襄也想要借機跟著他一起離開。
然而就在秦襄剛剛起身之際,秦王後卻是突然間開口問道“讓你抄寫的《秦律》可曾抄寫妥當?”
“啊?”
秦襄的臉上當即浮現出了些許的慌亂之色,想了想以後急忙露出一臉的討好之色。
“母後,大哥這不是回來了嗎?您看我這功課是不是也就不必…”
他的話還沒有說完,秦王後已經冷笑一聲,隨後再次從原地站了起來。
“啊,母後,您彆生氣,兒臣這就去,這就去抄…啊呀——”
剛剛走出王後寢宮的秦昭突然間聽到了一聲慘叫,他的身體不由自主的打了一個哆嗦。
“二弟也太不小心了,竟然在母後的宮裡摔倒了…”
他搖了搖頭,隨後腳步更快的小跑離開了後宮。
不久之後,他來到了秦壽居住的宮殿,卻得知秦壽此時正在學宮授課。
他沒有耽擱,急忙離開王宮去了學宮。
雖然他離開鹹陽有一段時間了,但是鹹陽學宮的那些門衛卻還是認得他這位秦國太子。
見到太子回來之後,學宮的門衛急忙見禮,隨後恭敬的將他迎了進去。
穿過幾間學舍,秦昭很快便在學宮之中最大的大講堂之中見到了老秦王秦壽。
秦壽雖因腿疾而不能行走,但是他的精神狀態卻很好。
此時坐在講台之上,繪聲繪色的為一眾學子講述何謂“大丈夫之誌”。
秦國仁治與法治並行,呈平十幾年之後,國內已經很少出現“私鬥”這樣的亂紀之事。
但也正是因為“私鬥”受到限製,再加上沒有戰爭供將士積攢軍功。
如今秦國已經推出科舉,取士也更加看重治政,斷案,農桑等具體的能力。
按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秦國的文風必將逐漸盛行,而秦國的武風也將受到影響。
但是因為秦壽一直堅持在鹹陽學宮之中為每一位學子講課,經常為他們灌輸“大丈夫之誌,當持三尺劍,蕩平四海八荒”“大丈夫之誌,當如皓月當空,照耀千秋萬代”這一類誌向的緣故。
以至於從鹹陽學宮畢業的學子,大多數都心存報效秦國的大誌向。
就算那些不願意留在秦國的學子,在回到自己本國之後,也始終未曾忘記他們在秦國所受到的教育。
有些人得以在列國的朝堂之上為官,結果卻發現自己與身邊的同僚格格不入。
時間久了之後,這些人要麼辭官回鄉辦學育人,要麼就乾脆再次舉家遷移到秦國來。
鹹陽學宮表麵上是海納天下英才,並不限製這些人才的流動。
然而從他們入學鹹陽學宮的那一刻開始,他們大多數人都再也回不到自己本來的國家去了。
“又在洗腦了!”
秦昭的口中暗自嘀咕了一句,但是緊接著他卻是靜靜的聆聽起來。
那些以往他非常排斥的東西,在他靜心聆聽之後,又覺得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