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秦國入主楚地之後,施仁政,分田地,明律法,廣學舍,授知識。
可以說,直接將楚人由“奴隸”變為了“主人”。
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隨著那些曾經的楚國遺貴的振臂一呼,依舊有無數的楚國百姓放著好日子不過,跟隨著他們一起造反作亂。
這些人判斷的理由也是千奇百怪,有的人是自己的父母,兄弟,乃至同鄉好友犯了秦律,他們不願意接受秦律的懲罰,所以要造反作亂。
有的人是因為與鄰村的人爭奪水源,雙方爆發了一場械鬥。
械鬥剛結束,也不知是誰說了一句“按秦律,私鬥當斬”。
然後,剛剛還打生打死的兩個村子就聯合在一起開始作亂造反。
這些還是事出有因,勉強可以解釋為秦律苛刻。
而有些事情可就是純粹的文化因素。
就比如說是楚地某個城將要祭祀東皇太一,秦人官吏原本也不準備阻止,甚至還專門準備了三牲六畜這樣的祭品。
然而,當地的楚人卻覺得秦人準備的祭品並非純白之色,這是不尊敬他們的神明。
再加上秦人的學堂之中教授“科學”,沒有“神學”等等,也引發了一些特殊人群的不滿。
而後,在某位大巫的“啟示”之下,楚地規模最大的一場叛亂爆發了。
秦王貴為一國之君,也不是未曾體驗過民間疾苦。
但是,他也始終難以想象,衣食無憂的生活,竟然會抵不上一個虛無縹緲的“神明”。
“正直,公正,仁德”的官吏,竟然沒有一群裝神弄鬼的“巫”更得人心。
“反觀犬戎,這是一個從語言文字血統等等各方麵都不相同的異族。
然而在他們開始主動的學習與仰慕秦國之後,當秦國的軍隊抵達犬戎之時,他們中那些向往秦國的人便會主動的打開國門,迎接秦人的到來。
甚至,他們還會主動的幫助秦國統治他們曾經的同胞。
秦國覆滅的諸國之中,也唯有犬戎最為安穩。
其中有犬戎王帶走了與一部分犬戎人的緣故,但是更主要的原因,卻還是文化認同。
每念及此,孤總是忘不了哈撒!
真要說起來,他才是張秦之策的先驅者…”
就在秦壽與秦陽討論著張秦之策的時候,一道人影卻是突然間闖入了棋亭之中。
他恭敬地跪伏在地,聲音中滿是喜悅。
“大王,北方大捷…”
五萬秦軍鐵騎,有兵甲之利,又有秦破虜這樣的善戰之將,於草原之上正麵決戰燕國與獫狄的聯軍,勝利隻是遲早的問題。
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後,秦壽沒有絲毫的意外,在與秦陽對視一眼之後,二人都從對方的眼眸中看到“理當如此”。
“如此一來,我大秦已破聯軍兩路。”
秦壽不再繼續與秦陽解釋張秦之策,而是伸手從棋盤之上提起了一顆顆的白子。
有些事情,隻需要點中其中要害即可,根本不需要過多的贅述。
懂的人自然會懂,而不懂的人永遠也講不明白。
接下來,兩位秦王隻需要耐心等待,等待張秦為列國織上最後一張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