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毫無保留的將本國的先進知識傳授與諸國,那麼,秦國自身又該隱藏著何等底蘊?
在陽帝在世之時,列國當真還有機會擺脫秦國,一雪前恥嗎?
他們的內心喜憂參半,但是最終終歸還是歡喜居多。
“多謝陽帝慷慨——”
商王子夜雖然年長一些,但是在麵對實實在在的好處之時,他並沒有絲毫的遲疑,直接開口端碗,接下了天上掉下來的這一塊“餡餅”。
商王之後,燕公也沒有猶豫,同樣反應迅速的上前應下了此事。
周天子本就存了師法秦國,而後消滅秦國的心思。
如今見列國都已經開口,他倒不是矯情,心底反倒是有些埋怨。
“這個虢公早不提晚不提,怎麼偏偏在這個時候提出這件事!
若是等商王走了之後再提,豈不是…哎…”
他現在還想著自己多多學習秦國的知識,然後通過學習秦國而變得強大,先行消滅了商國這個曾經的宿敵,然後再拉攏燕國與越國對抗秦國。
如今看來,這個美夢是徹底的破碎了呀!
他的心略微在滴血,但還是一同開口謝過了陽帝。
列國一一開口,算是應下了每年五十個保送鹹陽學宮進學的名額。
這些名額自然是不可能給列國的普通百姓,要給,肯定是給列國的宗室,公室貴族。
按照列國的想法,這些人是最忠心可靠的,就算是到了秦國,也不會被秦人所拉攏。
就算是被秦人拉攏,他們的家眷親族都在本國,也可以通過這些人來羈絆他們。
而對於秦國來說,最想要招收的恰好也是這些深受列國君王所信任的貴族。
一旦完成了對他們的同化,那麼秦國便可以自上而下的進行文化侵略。
等到列國都認同了秦國的文化,秦國便可揮師東進,徹底的一統天下。
至於列國是否能夠在學習完了秦國的先進知識之後趕超秦國,陽帝的心底是一點也不擔心。
相比較於秦國現有的文化,知識,科技等等,真正讓秦國強大到不可戰勝的,永遠都是秦國的精神。
在秦國兩代君王的刻意引導與培養之下,秦國百姓的身上總有一股昂揚向上,勇於開拓的精氣神存在。
用秦壽的話說,“科學是一個不斷探索與發現的進程。”
隻要保持著這股精氣神,秦人的科學隻會越來越發達。
列國就算是拚命學習與追趕,也永遠隻能夠跟在秦國的戰車後麵吃灰。
甚至,因為習慣了“伸手學習”,將來說不定還會逐漸的失去開拓精神,從而在方方麵麵受製於秦國。
而列國學習秦國,則會在一定程度上給秦人帶來壓力,成為秦國源源不斷開拓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