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已是七月底八月初,正好是最悶熱的時候,縱然屋裡白天夜裡冰塊不斷,兩個小的也難免蔫頭耷腦。沅筠見一雙兒女時常熱得一腦門子汗,心疼不已,便叫莊子上日日送來新鮮牛乳和瓜果,親自做了各色水果並牛乳口味的冰淇淋做甜點,倒是極得孩子們青睞。隻是用過了午膳卻不能馬上就吃,以防冰了肚子,反倒不美。
福慧跟元壽本是龍鳳雙生,下麵丫頭婆子再沒有敢慢待她的,遂慣出一股子嬌性來,有一日竟背著沅筠叫小丫頭取了冰鎮西瓜來吃,夜裡便鬨了一回肚子,連著幾日蔫搭搭的。沅筠雖心疼她,卻也覺得能得了教訓也是好事,總比一身邪性好得多,事後便與兒女好生講了道理,又換了幾個伺候女兒的小丫頭方罷。福慧年幼,卻曉得額娘說的在理,且沒有不為自己好的,便一本正經地向沅筠道了歉,再不敢貪涼了。
沅筠見往日小公雞似的女兒難受了幾日,心裡也並不好過,思量著尋摸幾個食譜做來叫女兒開顏。因著元壽喜歡吃三鮮餡又不喜包子皮,福慧嫌棄胡蘿卜味道寡淡,恰好小廚房采買來一筐子南瓜,口味甜糯小巧玲瓏的,一個稍大一點的飯碗便能裝下一隻,正好配了一道菜三鮮南瓜盅。
小南瓜用刀切蓋,挖出種子,便是一個黃澄澄圓滾可愛的湯盅。再精選上好的嫩滑裡脊,菜刀噠噠噠一陣殘影不斷剁成肉餡,不拘於老三樣時鮮,隻管將胖乎乎的胡蘿卜,青翠翠的韭菜,嫩生生的鮮筍等各色時蔬,並朵大飽滿的黑木耳、香蕈、玉米切丁,再加上大個兒白嫩嫩的去殼大蝦、鮮美多汁的海扇肉,一股腦盛上滿滿一南瓜盅,再使長嘴兒銅壺將醇濃的高湯往上一澆,放入蒸鍋內蒸熟。一掀鍋蓋,可謂是鮮鹹甜香濃醇厚,清而不淡,鮮而不膩,肉香、海貨鮮香與蔬果清香交織糅合,好不誘人!
廚房裡自然先多做上幾盅試味兒,隻是曹師傅出手,少有不成的,遂便宜了一乾廚上的不提。
隻說東小院中眾人,除了沅筠早有見識,其餘丫頭們平日裡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瞧見這麼一個整個的南瓜頓覺新鮮。元壽與福慧更不用提,元壽雖更穩重些,到底稚兒心性,見這麼一個原汁原味的南瓜盅忒般顯眼,遂拉著沅筠的手搖了搖,朗聲問道“額娘,這是什麼?”
沅筠笑了笑,隻問他“你記不記得額娘常用的湯盅子?”
自打這一對兒寶貝兒出生,頭一回當娘的沅筠恨不得把所有好東西都給自己的兒女,月子裡空閒便每日畫上幾筆,畫完了便著人去窯裡燒了好多套顏色鮮亮、形態各異、樣式可愛的杯盤碗碟,想著給兒女用。福慧最喜愛一套花卉水果的,常用花朵形狀的小碟子和西瓜樣的湯碗盛菜盛湯;元壽一個男孩子便選了個圓形畫著老虎頭的碟子、蓮蓬樣的湯碗,連帶著一格一格繪著青竹的雙層餐盒——福慧隻喜歡小貓小兔子樣子的,元壽卻大多選了繪著工筆花鳥山水的。
元壽想起他額娘最愛渾圓可愛的湯盅,他常見到的就是一個鵝黃色的南瓜盅,一個水綠色香瓜樣的,還有一個紅林檎1樣子的,帶著綠葉把兒的蓋子。桌上那個明顯不是日日吃的林檎,更不是香瓜,顯然是南瓜了,便驚奇道“原來,真正的南瓜長這樣!”
沅筠笑道“可不是麼!不過這是下麵特地采買來的小南瓜,個頭比起一般的南瓜來小上不少,口感卻更甜糯綿軟。”
福慧倚在沅筠懷裡,點頭認真附和道“南瓜,可大了!”
沅筠把不住“噗嗤”一聲笑了出來,低頭捏捏福慧的小臉,逗她“可大了,福慧見過沒?”
福慧抬頭看了看額娘神色,見她眉目含笑,便老實地搖了搖頭,道“沒。”
沅筠便惹她,笑道“常言道眼見為實,沒見過怎知‘可大了’?”
福慧歪頭想了想,道“南瓜西瓜,都是瓜,西瓜就可大了。”
這回眾人都叫這歪理逗笑了。不想元壽卻沒笑,皺著眉頭指著桌上的果盤反問他妹妹“香瓜也是瓜,為何香瓜才手掌大小?”
福慧一愣,竟是叫兄長問住了,一時急的無法,忙眼含祈求地望向沅筠。
沅筠沒想到兒子小小年紀竟會舉一反三,不由得歡喜。見女兒眼巴巴瞧著她不說話,便笑著打趣道“南瓜、西瓜、香瓜、茄瓜都是瓜,為何前三者都是圓圓的,茄瓜反而是長條兒的呢?”
元壽一噎,頓時瞪大了眼睛,無言以對。
沅筠雖有心多說一些,想到說深了便少不了扯到什麼基因物種之類的,於元壽福慧也沒甚麼用處,隻道“咱們乾說也說不出什麼來,等你們二舅舅回來叫他給多帶些蔬果來看。”眼看兩個小的也餓了,連忙草草結束了這個話題帶著孩子們用膳。
元壽與福慧口味隨母,對這鮮香味美的三鮮南瓜盅自然愛得緊。二人手小,且拿不穩筷子,便用胖乎乎的小手抓著一把輕便好使的木勺子,挖出一勺子三鮮餡和著金黃的南瓜肉來,小嘴張得大大的,啊嗚一口塞進嘴裡。
好鮮!
兩個孩子一口下去,眼睛猛地一亮,不約而同地加快了手上的速度。不過到底下從小有母親和教養嬤嬤在身邊潛移默化,雖是一陣風卷殘雲,卻毫無失禮之處。
虧得這三鮮南瓜盅不算大,兩個孩子胃口又好,隻淺淺的吃了大半就各自舉箸挾些旁的菜吃了。
今日的主食卻是涼麵,配上脆生生的紅蘿卜絲、黃瓜絲、榨菜丁、鹹鴨子、麻汁、香醋,再加上京醬肉絲、醬排骨、肉末茄瓜、醬爆雞丁等各味鹵子,澆上溫高湯作麵湯,既不會太涼,也不會熱氣騰騰吃得膩味。
※※※※※※※※※※※※※※※※※※※※※※※※※※※※※※
清初飲食品種尚且簡單,遠遠不如後世多種多樣。即便是宮廷禦菜,也多遵照滿人飲食習慣,以滿族風味為主,製作手法與菜式豐富程度遠遠比不上精致可口的漢族菜式。
沅筠還記得有一回她跟著四阿哥和福晉進宮參加宮宴,桌上最豐盛的硬菜竟是一道白水豬肉!豬肉煮熟切片便擺盤上桌,沅筠上輩子從未吃過如此寡淡的豬肉,偶爾瞥見遠處一個宗室老王爺竟大快朵頤,心中暗暗吃驚。後來才旁敲側擊得知滿人飯菜做法素來豪放,所幸董鄂氏自小嬌生慣養,大婚時帶了數個江南廚子進門,沅筠和她阿瑪兄長才幸免了白水豬肉“荼毒”。
沅筠進了四阿哥府裡,自然也像董鄂氏一般帶了個用慣的廚子,隻是新入門時不好顯得太過嬌縱。後來沅筠有了一雙兒女,算是在後院有了立足之地,又得了曹師傅更是如虎添翼,一心想大飽口福,孩子們也不能大油大葷吃得營養不均。不久遂將自己前世看過的食譜,如《隨園食單》《醒園錄》《白鶴園食譜》2等,以及係統的《家常菜500種》《足不出戶,吃遍美食》《千金方滋補藥膳》等食譜拿出來,參考了《食珍錄》《食經》《飲膳正要》等書,令身邊寫字最好的大丫頭夕顏帶著幾個小丫頭仔細整理成冊,收錄古今中外幾千個食譜,單單目錄便做了四個一個是按照原料分了果、蔬、禽、牲、獸、水族、羽族等七類;一個是按烹飪手法炒、爆、溜、炸、煎等分了二十四種門類;一個是按照冷盤、熱菜、糕點、蜜餞、飲料、美酒、調味、藥膳等分了十二大類;還有一個按菜係分了九類,即是八大菜係加上個西洋美食。
如此龐大的工程占用了夕顏不少時間。因著沅筠身邊朝夕兩個大丫頭年紀都到了,朝顏早被四爺身邊得用的侍衛定下了,夕顏誓要自梳當嬤嬤,自然趁著忙碌的時候將看好的二等丫鬟木樨和荔枝放到朝顏手底下教好了,好以後頂朝顏的缺。
沅筠和丫頭們費了大力氣,到底編出一本厚厚的書冊來,取名叫作《食之有味》,頗覺心滿意足。世家大族往往有家傳的膳食方子,多傳給出嫁女作嫁妝,沅筠掂了掂大字典一般厚重的書冊,心道此書也夠格做傳家之寶了。至此,沅筠便不必費心想法子給兒女做美食,每日隨意挑上幾個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