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派係之爭,到哪兒都去不了。
匈奴也是一樣。
因而有支持的,自然就有唱反調的。
這不,左大將這邊一開口。和其不對付的左大都尉便開口,反對意見道“我倒是覺得,先不忙出兵。這所謂的軍需糧草、被困九原,不過是那些南人的一麵之詞。
是否確有其事,我等根本就無從知曉。
就這麼一頭紮進去,是對我匈奴勇士極不負責任的行為。
更何況,一旦出兵,勢必會和鎮北軍對上。而鎮北侯的報複心又極強,這出兵容易,再想像現在這般一樣置身事外,可就難了。”
我都不承認,這位左大都尉還是言之有物的。最起碼在座的不少人之中,有不少對他的話深以為然。
不過左大將顯然也不是好相與的主,聞言第一時間便作出了反擊,嘲諷道“那左大都尉的意思,是我們就隻能這麼坐視九原陷落,讓一應軍需糧草全部於鎮北軍之手了不?”
“我可沒這麼說,”左大都尉不落話柄道“我隻是說,我們不能就這麼稀裡糊塗出兵。最起碼要搞清楚,被圍的,又是否真的是南人送來的糧草。彆我們這都出兵了,到最後卻發現,到手的不過是一場空。”
“怕是等你打聽清楚了,那糧草軍需也歸了彆人了,”左大將繼續嘲諷道。
“夠了!都什麼時候了?吵吵嚷嚷的,像什麼樣子?也不怕傳出去,讓人徒增笑柄!”
眼見火藥味越來越濃,烏籍單於終於開口,對了爭吵的時候斥責了一通。繼而轉過頭來對著一旁的匈奴左賢王道“左賢王,對於此事你怎麼看?”
“出兵!而且要儘快。”
旁人不清楚,匈奴左仙王還能不清楚嗎?
朝廷但凡要謀劃某人、某事,定是一環扣一環。若他們不按朝廷的劇本走,其後還指不定有什麼等著他們呢。
即是如此,還不如第一時間便隨了大周的意,到時候最起碼還能掌握主動權。
不得不說,這匈奴左賢王不愧曾在朝堂之上位列一品,是真了解大周君臣哪。
大周這邊,確實做了相關預案。
若匈奴真的不出兵的話,內三司衙門便會打著鎮北候府的幌子,對匈奴軍中的糧草下手。
到時候,沒有足夠糧草支撐的匈奴隻有兩個選擇,要麼進、要麼退。
進就不用說了,正好隨了朝廷的意。
要是匈奴人選擇退回塞外,正式背叛盟約……
大周哪怕暫時將最大的威脅,鎮北候府放在一旁。也會讓其等知道,背棄大周、背棄盟約究竟會是什麼下場!
書歸正傳。
烏籍單於自然尚且還不清楚,這其中的彎彎繞。見匈奴左賢王也認同出兵,雖沒有給出什麼讓人信服的理由,但對其往日算無遺策、言之必中的印象。讓本就有了一定傾向的烏籍單於做出了最終的決定。
“知牙師,你即刻領兵五萬,趕赴九原!”
“是!單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