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老金現在能活下來最重要的技術之一,畢竟一次手術換了數個體內重要器官,身體一直沒有出現任何排異反應,毫無疑問這絕對是人體器官移植技術的重大突破。
這項技術的突破受益者顯然也不止是癌症患者,還有無數的腎衰竭、尿毒症的患者,諸多的心臟病患者,甚至先天性心臟缺陷患者都將受益於這項技術。
如果在展開想象,從生物學的意義上來說人類衰老的本質就是身體結構的退行性變跟跟機能衰退,其本質就是身體內部器官的活力降低,機體組織細胞和構成物質的喪失,機體代謝率的減緩,機體和器官功能減退,等等。
當這項技術更加成熟跟普及之後,對於老人來說做一次全身體性質的器官更換,讓各個器官功能重新恢複到巔峰狀態,這是否意味著人工智能將大幅度延長人類的預期壽命?
根據研究顯示人類大腦大概有一千億個腦細胞構成,從出生開始就已經固定,且大多數並不會隨著老化而自我更新。這些細胞的壽命大概有110到150年。
這也就意味著一個人的身體器官機能都正常的情況下,人類的平均壽命應該在120到130年才是最為完美的狀態,顯然目前鑒於醫學的局限性,這個預期壽命即便在最發達的國家也不可能達到。
但是在這項技術普及之後,便有了這種可能。
在大腦無病變的情況下,通過更換器官來延長壽命是可行的方案之一。
即便不能達到這個理想壽命,通過成熟的器官移植手術,來提升人類老了之後的生活質量,對於人類的未來也是極大的利好。
畢竟預期壽命更高質量的預期壽命其實是兩回事。
一個活了九十歲的高壽老人,很可能七十歲之後,一直被各種疾病纏身,癌症、心臟病、慢阻肺、糖尿病、腰椎突出……等等這些即便都隨著年齡的增長風險不斷增高。
而當這些慢性病纏身的時候,生活質量可想而知。
毫無風險的器官移植技術就算最終證明並不能明顯提升人類的預期壽命,但提升老了之後的生活質量卻是肯定的。
尤其是在王宇飛在節目末尾的時候介紹的那款概念性產品——全自動手術台之後。
由手術台自帶的機械臂通過人工智能的控製進行手術,理論上說如果檢查得足夠仔細,各項數據都準確無誤的話,通過這種人工智能手術台進行的手術成功率能夠達到百分之九十九醫生。
畢竟這次試驗得出的結論來看,如果一個人病到連人工智能通過雲端大數據整合都找不到醫治的辦法,那大概率是真的無藥可醫了。
日漸恢複的老金就是明證。
當然還有一個明證就是,隨著網絡越來越發達,那些正兒八經的各科醫生甚至醫學教授在網絡上做醫學科普的也越來越多了,每個有真本事的科普醫生自然都有一定的粉絲群體。
當人工智能醫療技術輿情如此洶湧的時候,這些喜歡在網絡上做科普的醫生們許多並沒有發表意見,哪怕是發表意見的一部分,大都也是讚同這個說法的。
這足以說明宇馨科技推出的這項技術是很靠譜的。
當然,也並不是沒有爭議。隻是這些爭議大都不在醫學層麵,主要是在倫理道德甚至是哲學的層麵。
比如這種打印器官的新技術跟克隆有沒有什麼區彆?
當一個人定期更換全身的器官,更換完成之後,這個人原來那個人嗎?
強行給本該被自然淘汰的人類續命,這種做法真的值得提倡嗎?會不會在未來整個人類社會都受到大自然的反噬?
……
“我去td!”
病床上,老金看到這些論調差點想摔了手機。
什麼叫站著說話不腰疼?這特麼就是了!
老金敢肯定,這幫人肯定是沒受過病痛的毒打,但凡經曆過癌症晚期的絕望之後,就特麼說不出這種話來。
什麼叫更換了器官,這個人就換人了?
老金敢拍著胸脯保證,他還是原來那個他,沒有一絲絲改變。
什麼叫強行給本該被自然淘汰的人續命?
說這種話的人有一個算一個才都該被自然法則淘汰!
沒錯,老金出了icu之後恢複得的確不錯。
甚至體驗到了很久都沒有出現過的饑餓感,胃口簡直超級棒。
然而按照醫囑,他暫時還不能吃任何固態的東西,最多隻能喝些清淡的流食,比如熬得稀爛的粥,現在已經能在粥裡加些撕碎的菜葉子跟雞蛋,而且每次還必須得限量……
這顯然並不能解饞,好在他已經能半坐在床上,刷刷手機來轉移注意力。
隻是沒想到自己已經成了名人,還惹起了如此大的爭議。
好吧,醫院用他的病例來做宣傳,是在他接受治療的時候就已經簽過協議了的,沒什麼好抱怨的。畢竟他這次治療費用幾乎全免,而如果按照原價來治療,老金覺得那長長的費用清單他大概率支付不起。
因為很多治療手段都是世界首創的,根本沒涵蓋在商業醫保的範圍之內,效果還如此之好,醫院要多少錢他都沒有還價的餘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現在連病房都是醫院裡環境最好的單人間,據說這病房還是高乾入院才會安排的地方。
所以相對於他需要付出的金錢代價,犧牲一點點隱私做宣傳,老金並不感覺被冒犯。
更彆提對於隱私的處理這一塊,宇馨科技跟醫院還是很厚道的,所有公布的病例資料都隱去了他的名字跟照片,所以並不擔心會被身邊的人知道,最重要的是,不會讓正在讀書的女兒知道。
“老金,今天感覺怎麼樣?”
就在病人生著悶氣的時候,病房門被推開,曲醫生身後帶著一票身著白大褂的醫生們走進了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