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樣的話,大家熟悉不是因為購買過了嗎?”我又接著問。
“不一樣,很多書雖然被很多人熟知,但並不是大家都買來讀過,比如《水滸傳》、《西遊記》、《封神演義》,這些書大家都知道,但並非都讀過原著,當在市集上看到這些書的時候,會有熟悉感,然後隨手翻兩頁,接著可能就買下了。”
我漸漸聽懂學長之意,他的邏輯是要選一些大家熟悉的書,至少整個書攤上一半以上的書是比較大眾、流行的,這樣對銷售比較有好處,不至於會賣不掉白白帶去市集。
學長的選書邏輯和外公說的兩種方法全然不同,算是第三種方法,我將其歸類為——按照熟悉度選書。
大部分人熟悉的書更適合放到市集上售賣。
當天,劉敏和趙明楊學長幫忙挑選了一百多冊書,豆子也按照他的喜好挑了幾本,總共一百五十冊書,作為感謝,當天明楊學長想要借閱的那本詩集,也就不收分文了。
劉敏仍然對收藏網格本興趣盎然,當天我也送了一本給她。
豆子嘲笑說,“立夏這樣會虧本的。”
我自信滿滿地回應他的擔憂,“不會不會,隻要有人想要買二手書,隻要有人會把書出售給我們代為再次售賣,我就不至於會虧本,想要發家致富那是做不到的,虧本卻也不至於。”
事實證明,明楊學長選書的方法是正確的,社區市集來的大部分是學生,又多是小學生和初中生,踩著拖鞋拉著爸爸媽媽或者跟在祖父祖母身後,來市集逛逛本來也沒什麼目的,回家的必經之路上擺著兩排攤位,隨便看看順便回家。
社區市集在地理位置上的優越性也在於此,花園長廊好乘涼,擺攤的人不至於暴曬於烈日當空之下,行人們也多願意往陰涼處走上一段,遇見喜歡的東西就買上一份帶回家,大家高興。
除了蚊子多一些……豆子中途回家取了花露水來,其他方麵,社區市集給我的感覺都還不錯。
小區雖老,地理位置上卻是四通八達,中心花園外的兩棵樟樹上拉著廣告幅,“書香進社區”。
在浦西住的時候我從沒參加過這種好社區市集,也不是說浦西的社區不做此類活動,可能是因為原本居住的地方並沒有如此規模的社區,僅僅有十幾戶人家,類似老式石庫門,所以這樣的社區活動印象中並不多見。
我們攤位對麵是一個賣墨水、硯台、毛筆和宣紙的攤位,六十乘一米的桌子上整整齊齊擺放著幾方硯台,毛筆站在筆架上,攤位主人的年紀與我和豆子相近,也許大上一歲,不會更多。
膚色白若夏日裡的雲層,清透清透的,雙手秀美似姑娘家,但姑娘的手多是柔若無骨,纖纖玉指,他的手一看便是少年的手,力藏其中,正在生長著的。
若是在武俠中出現,想必貼合那句——骨骼清奇,必是不可多得的練武奇才。
人家不練武,練字。
年齡較小的孩子對書法的興趣似乎更濃,經過攤位,看到有人這樣寫字,呆站在一旁走不動了。
他的字也是意料之中的漂亮,生意淡的時候,我就和豆子一起看他寫字,一晃兩三小時就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