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他們所知的其他村子,誰家不是整日野菜糊糊度日。
不然來小安村找活的人咋會那麼多。
之後,閆懷文又提議,若有餘力,村中可收糧囤糧。
門口揣手蹲的閆玉眼睛亮起來。
收糧好啊!
將糧食賣給糧商讓他們發財,不如便宜他們!
不不,不是為占這個便宜。
而是統一調度,以備不時之需。
小安營歸了國公爺麾下,閆玉才真真切切感受到啥叫吃皇糧。
餉銀糧草軍備等物資不說十成十供應,最少也有七八成吧。
和以前小安營那摳摳搜搜的日子簡直沒法比。
朗朗乾坤,大晉治下。
竟還有讓當兵的自己養自己的?
除了想造反的,真沒見過這等稀奇事!
閆玉雖然現在身在國公軍,可心還是向著自家王爺的。
他們閆家,可是根正苗紅的英王黨。
萬一以後有萬一呢。
將糧食留在關州,留在小安村,才最讓人放心。
大伯給的那一大筆銀子,閆玉本想進京後置備田產房產的。
可此時嘛,天平又往囤糧的一邊壓了壓。
唉!
還是手裡銀子不夠。
不然還做啥選擇,必須都要啊!
幾位村老商量之後,決定由村子出麵,先從小安村內開始,有想賣糧的,村裡都收了,然後再通過來村裡的幫工慢慢傳出風去。
小安村逢一逢六的小集也可以利用起來。
他們本錢不多,不能和那些有身家的糧商相比,都拿出來收糧又不往外賣,恐怕吃消不住,不如細水長流,按照農家人的習慣,不會將糧食一下子都賣掉,而是一點點賣一點點過日子。
以村子的名義牽頭,好處諸多,一是不會亂價,二是在人心裡打下小安村長期收糧的印象,三是村子地下挖的那些個地窖地道都可以動用起來存糧,村子統一安排人管理,更為便宜。
最後她大伯提到了樂山府的莊稼。
當初樂山府的百姓可是和關州簽了契的,樂山府遭蠻子禍害,流離失所,大部分都逃來了關州,雖說現在已陸陸續續返鄉,可中間空擋的那一段時日,可是關州軍在精心照料。
按照約定,此時秋收,關州會安排人過去拉糧。
關州各縣衙都分派了對應的樂山府諸縣。
虎踞衙役不足,要征召民夫。
閆懷文自然要關照村裡。
堂內幾個老頭笑得合不攏嘴。
小安村開荒的地不少,可架不住村裡人太能乾,這點地都不夠他們三五日收的,若是再吃些勁,兩日拿下也不是不能,剩下點收尾的活計,家裡的女人孩子就乾了,各家的壯勞力都能抽身。
他們跟著去樂山府拉糧,帶出嘴去有錢掙還能順道收糧回來,嘖嘖嘖,沒有比這再好的事!
咳咳,宅宅久不更新,又寫的慢,好愧疚地膩~!
獻祭一本蘑菇,不,好書,給各位衣食父母打打牙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