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觀隨筆!
清明時節,大伯墳前。
冥煙嫋嫋,蝴繚蜂繞。
老姨雙眼渾濁,以過來人的語氣對馬上快高中弟弟和堂弟說道“要好好讀書,人這一輩子吃的最大的虧,就是沒讀多少書。那年我還小,進廠打工,隻做了一個月,人家經理就要提拔我當組長,我說我不當,經理罵我傻,非要我當,最後把我叫到辦公室問我為什麼不當,我笑道‘我不識字’。經理說,‘那真是可惜了。’我笑著說‘我也沒有辦法。’走出辦公室就去做事,可不知為什麼那天我做著做著眼淚就忍不住的掉了下來。”
看著老姨的淚花,我也感慨萬千。
老姨他們那代,人多世道貧,生活拮據,受的教育普遍不高,絕大部分是小學文化,絕大部分連小學都沒畢業。
一個小學都沒有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而改變自己的命運,談何容易?畢竟命運這東西,你既要和“生”挑戰,也要和“活”挑戰,更要和“生活”挑戰。(生指條件;活指自身因素,包含悟性、脾氣、健康……生活就無需解釋了。)
我有閱讀的習慣,特彆是工作後,因為擺脫了“考試焦慮症”,不再是為了給彆人看自己成績而讀書,僅僅隻是為了樂趣而看書,學習也再不是為了與人攀比文憑和功名,一切也就變得輕鬆和愉快。
這時周圍就響起了這樣的聲音,“不是大學生裝什麼知識分子?”“讀書的時間都過了,讀書又有什麼用?”“唉,真的是一個書呆子。”
發出這種聲音的人不免就有我的朋友、同學、兄弟、甚至是父母。熟悉的人說你,是他們想以他們的認為關心讓我成為一個和他們一樣的正常人,一個不另類的正常人。於彆人而言,我這是執迷不悟的放不下。
當然工作在外也會遇到一些陌生的人,見我看書,主動和我唏噓感懷。說什麼我曾經成績怎樣怎樣,後來怎麼怎麼行差踏錯,然後怎麼怎麼可惜的話題。
甚至也有人像我老姨一樣,說自己因為學曆文憑升遷受到影響,錯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然後老氣橫秋,哀怨歎息。
其實我就想問一句話那些歎息著自己讀書少、毀了一生的人,他們後來可曾再讀過一本書?(那怕他們後來有錢吃飯,有錢買書,似乎也沒有看書學習的行為。)
與其歎息,何不捧書靜心?
讀書不該是一段時間的職業,該是一輩子的習慣;讀書不該僅為了那張憑證,該是時不時充電的休息;讀書不該是吹噓的功名,該是幫助成功的工具。
那些歎息著自己因為讀書少而毀了一生的人,惋惜的不是知識,而是文憑,還有那可以在人前吹噓的功名。
縱觀曆史,沒讀多少書卻乾出大事的人大有人在,讀了很多書卻乾出蠢事的人也汗牛充棟。
再看今朝,和我一般文化卻功成名就的比比皆是,比我文憑高的卻一事無成的也多如牛毛。
我還沒被檢查出癌症,我還能讀書,僅僅隻是讀我喜歡的需要的書。
我不是天才,幸運的是,我也不是蠢才。上天沒給我一條平坦光輝的路,也沒將我所有出路堵住。
世間所有的出路,都是為了尋求幸福的出路。種田是為了賺錢養活自己,打工是為了賺錢富足自己,創業是為了賺錢富裕自己……一切的技能到最後都隻是為了讓自己有更好的生活。
讀書是,也不是。
讀書可以幫助你在任何行業取得成功,獨獨不能讀成功。
所以讀書是出路,也不是出路。那些將畢業證書看的比天大的人,是盲目的從眾心理。
我讀書,隻是因為喜歡讀書,和什麼年齡段讀書無關。
讀書,早已不能成為我的功名,僅能寄希望於它可以讓我接近成功。
不讀書而成功的人,鳳毛麟角;讀書卻不成功的人,數不勝數;可真正大成功的,哪個又是不讀書的呢?
小時候覺得母親很厲害,小學文化的她,認識很多我不認識的字,還寫的一手同她一樣漂亮的字。可今年她卻對我說,很多字她已經不認識了。
原來那些本來是我們的東西,不珍惜也就不是我們的了。
讀書是一個急不得、停不得、丟不得的習慣。會,不見得了不起;不會,就讓人笑話了。
如果十年寒窗隻為認識自己的名字,三十年後,我們的後代也不過是多幾個識字的名字。
回顧在世這二十幾年、三十幾年、甚至四十幾年的路,我們會不會覺得不堪?
如果那些花在遊戲上的時間用在學習某個技能上,如果荒廢蹉跎的青春用在提高某方麵知識,人生是否會不一樣?
有句話我一直記憶猶新這世上有兩種悲哀,一是失戀了再也不信愛情,二是畢業了再也沒有讀書。
老姨轉頭打斷了我的沉思,對我語重心長道“你已經過了讀書的時間,你要認真打工,好好存錢。”
其實世間還有更大的悲哀,你還相信愛情,彆人卻隻信錢;你還在讀書,彆人卻說這是浪費時間。
望著大伯身上的土包,因為沒有讀過書,我陷入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