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觀隨筆!
越來越多的人因為害怕結婚可能帶來的不幸而不願結婚,於是“恐婚,厭婚”這些詞就應運而生了。
其實厭婚的本質上也是因為恐婚。
恐婚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厭女情緒和兩性對立。
我就是一個恐婚的人,所以我今天想用解剖自己的方式來分析“恐婚”的本質。
我知道,我不想結婚,是因為我恐婚;而我之所以恐婚,不是因為我真的鐵石心腸、不需要感情了,相反,這恰恰說明我太需要愛了,所以才害怕欺騙和傷害。
因為害怕,所以才有恐懼心理。
所以說,恐婚是我們渴望美好又害怕得到傷害而應運而生的心魔。
這種思維模式你放在其他地方也是適用的,比如
你太渴望有好成績,又害怕考砸,所以考前抑鬱征就出來了。
你太憧憬美好,又害怕被辜負,所以婚前抑鬱症就出來了。
你太希望孩子健康,又害怕出現意外,所以產前抑鬱症就出來了。
(用恐高症和密集恐懼症來強詞奪理的人,請出去,放過我。)
……
恐婚的本質解出來了,那根治的辦法有沒有?
當然是有的。打敗魔法最好用魔法攻擊,根治心理自然要用心理反攻。
這種心理反攻需要三種認知基礎
一、我們自己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我們沒有資格以高高在上的姿態讓彆人愛我們,更沒有資格讓任何人按照我們的意願愛我們。
二、她(他)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我們得習慣她(他)的缺點和不足。
三、婚姻是不可能有完美的,感情的磨合和婚後的磕磕絆絆才是常態,恩愛都是表演給你看的意外。
有了這三個認知基礎,你既不會過於憧憬愛情,也不會過於害怕婚姻可能帶來的失望,自然就不會恐婚了。
其實兩性關係就是“我們”和“被子”的關係。
我們都知道,賣冰棍的會用被子包住冰棍;也知道,賣包子的也會用被子蓋住包子。你說奇怪不奇怪?
這是為什麼呢?其實被子不會產生能量,而是儲存能量。
你給她(他)溫暖,她(他)就給你溫暖;你給她(他)寒心,她(他)就給你寒心。
你說是不是?
現在我就把被子比喻成異性。
異性是被子,他被單上的“多彩”就是他的“外貌條件”,他的棉量是他的“家庭條件”。
可他的三觀和人品卻決定這被子有沒有棉洞,會不會結綿。
這被子再漂亮再厚,可他中間有一個洞,你捂的熱嗎?晚上轉一個身,第二天就感冒了有沒有?
大部分人的不幸不是“遇不到”的不幸,而是“認知”和“選擇”的不幸。
你盯著錯誤的選項,既覺得自己高高在上,又覺得平常人配你不上。
那怎麼可能蓋的上好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