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觀隨筆!
我在《性本不善,性本不惡》一文中說人之初,性本私。
有位外國作家在《自私的本質》一文應該有說過這種觀點,因為沒拜讀過,所以我不贅述。
如果“性本私”就是最後的結論,你卻發現,有人真的能做到生來就善良,那性本“私”好像就不那麼站不住腳了,是不是?
那是因為你把自私當成了一個貶義的結論,而事實上呢,“自私”是一個“總稱”,並不是單一的一個“名稱”。
我們把“自私”看成一個太極圖。
白色是“無知”。
黑色是“好色”。
所以你會發現,人的“無知”是伴隨著人一生的,而人的“好色”既關乎了一生成敗,也決定人類的繁衍。所以女人就不要問你們男人是不是都好色的問題了,隻要是人,就好色。這是基因決定的。
你以為這就完了嗎?不要忘了,太極裡麵還有一個黑球和一個白球呢。
而白球就是“懶惰”。
黑球就是“占有欲”。
於是你就看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無知、好色、懶惰、占有欲”組成一個自私,它在我們的靈魂深處運轉更替,根據“我們的經曆、我們接受過的思想、我們遇到過的人”不停的增減、轉化、質變。
所以……
有人生來就比較善良,解釋的通。
有人生來就壞,解釋的通。
有人時而善時而惡,解釋的通。
有人明明壞卻裝好,解釋的通。
有人明明很好卻被逼成壞人,解釋的通。
有人壞著壞著最後變善良了,也解釋的通。
……
基因善惡有側重,成長環境來引誘;若問天使咋成魔,都是經曆太過火。
有了這個結論,愛情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地基才能牢靠。
不然你失戀幾次,經曆過彆人的幾次自私,上過彆人的幾次當,你就會開始質疑人性,慢慢黑化自己。
不然你見識過親戚的勢力眼,體會過同學和朋友的現實,你就會認為這世上全是壞人,漸漸的,你肯定也會變成一個不那麼善良的人。
善惡是矛盾且統一的概念。
如果你把世界看的太美好,那世界肯定會好好教你做人。
如果你對世界太不美好,那世界肯定不會讓你做人。
有了這種深層次的認知。
所以,你既不能因為她現在的美好,而過於美化她;你也不能因為她曾經的不堪,而覺得她一無是處。
你理解了感情的多變性和自私性,就明白了人品的可貴姓和安全性。
你看到人性本質的私己性和貪婪性,就明白了愛情裡最重要的不是條件和外貌,而是感恩心和信任感。
你就理解了為何你的愛不能感化她,而彆人的傷害卻能改變她。
我們有過什麼的私心,彆人就有過什麼樣的私心;我們有過怎樣的恐懼,彆人就怎樣的害怕;我們渴望過什麼,彆人就需要什麼……
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隻有相對的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