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觀隨筆!
bj大齡剩女非bj戶口的超50萬。
在上海的超40萬。
在廣州的超過40萬。
在深圳的超過40萬。
一二線城市的農村剩女保守估計有兩千萬左右。
與此同時,大量的剩男均勻的分布在鄉鎮農村。
兩大陣營,涇渭分明,互不相鳥。
絕大部分的剩女們看不上剩男的條件,絕大部分的剩男們看不起剩女的品行。
剩女們覺得剩男的條件配不上她,剩男們認為剩女不配婚姻,當然還有內在因素——剩男們不僅娶不起還不敢娶。
這兩個陣營隻要不接觸,結婚率就不可能上升,離婚率倒會上去,出生率更會持續性低迷。
讓農村剩女回流是解決社會問題的主要措施。
怎麼回流,我怕禁言所以不多說,所以有必要先分析一下為何農村剩女喜歡在城市裡紮堆。
農村剩女喜歡紮堆城市,可以用三個角度來解讀。
傳統文化,大眾心理,社會經濟。
這三個角度由難到易,互有聯係,相互滲透。
傳統文化
我們都知道“光宗耀祖,落葉歸根”是中華的傳統文化,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這種文化屬性其實隻種在子孫的心裡,卻很少有人這樣教女兒。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男子漢一邊在努力趕超西方,一邊把西方的形式文化植入廣告、代入輿論,當然這樣做的目的隻是為了與國際接軌。
做法雖然無可厚非,可兩性的思維分歧就是從這裡開始產生的。
男性讀書,多多少少帶著責任和當擔,為的是“光宗耀祖”;女性讀書,跟“光宗耀祖”沒半毛錢關係,而是為了自己體麵、嫁的體麵、過的體麵。
男性越成功,越有“衣錦還鄉”和“落葉歸根”的意識。
女性卻把嫁給“有錢人”、“城裡人”、“外國人”當成一種成功。
所以啊,大量剩女紮堆城市就成了一股社會洪流,這完全是她們潛意識的行為。
大眾心理
心理學,本質就是一種非常牛逼的換位思考,專業術語叫同理心;大眾心理學,也不過是把個體心理放大罷了。
話說兩年前,愛情把我搞的片體鱗傷,分手那會,我天天活在煎熬裡。
為了重新開始,萌生了遠走他鄉的念頭;為了告彆傷心之地,還萌生過入贅他鄉的念頭。
既然我一個男的都會有這種想法,那女性遠走他鄉、一心想嫁給城裡人就非常的合情合理了。
你有這樣的經曆,我也有這樣的經曆;你會這樣想,我也會這樣想;所以剩女們就紮堆在了城裡。
社會經濟
社會財富是不可能均勻分布的,所以必須要做出一線、二線、三線的劃分。
正是這種劃分,經濟的截流程度才有明顯的不同。
如果不去注意消費的占比。
一線肯定比二線的整體工價要高,二線肯定比三線的整體工價要好。
這也成為了大齡剩女滯留在大城市的客觀因素。
我雖然不是女的,但我知道其實大部分女性並沒有因為深處大城市而變得富有。在大城市裡,她們確實比在小城市裡賺的多,隻不過這年複一年下來,她們絕大多數並不會因此變得富有。至於錢去了哪裡,估計她們自己也不清楚。
畢竟在她們的人生規劃裡,既不需要操心車子、房子,也不需要擔心彩禮、婚禮。
分析了這三個因素,我想找到對症下藥的方法也就不難了。
有個女生對我說,剩女之所以大量的紮堆在大城市,正是說明女性在當今社會裡更有工作競爭力,這是女性崛起的信號。
我說對對對,你說的對。
她說我在侮辱她,說我是打著反女拳的旗號亂打人。
我解釋說,確實有很多工種是女性占優勢的,這個是事實。
可你知道適合女性的工種是哪些嗎?
服務,會計,銷售,美容,幼教,辦公,不能說做好這些工作就一定輕鬆,但這些工作確實是體麵的。
你說一個老板,辦公室不招幾個細心的女性,你覺得合適嗎?銷售不招幾個美女,你覺得合適嗎?售後服務不招個女生接電話,你覺得合適嗎?
在這些工種上,男人有什麼競爭優勢,而且血氣方剛的男人也沒想過競爭這些崗位。
女性的工作輕鬆又體麵,自然留得住,越留越多也就成為一種必然。
男人呢?苦逼又邋遢,乾個一年半載存了錢,不走乾嘛?等著做上門女婿嗎?等城裡姑娘娶我們回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