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觀隨筆!
一個能感知到快樂的人,不管生活拿掉了他什麼,他都能近乎幸福。
一個隻能體會悲傷的人,不管生活讓他擁有什麼,他隻會覺得不夠、不樂、不幸。
這種“知足常樂”的廢話,誰都會說,誰都能懂。可是,能做到的人又有幾個呢?沒車、沒房、沒媳婦的覺得自己隻要有車、有房、有存款就能幸福,那為何有車、有房、有家、有孩子的人會想不開呢?
一個人如果精神匱乏、貪婪,你就是給他全世界,他都不會滿足。
如果一個人精神充盈、易足,你就是給他麵包,他都可以高興很久。
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恐婚還是想婚、結婚還是單身,其實我們追求的、渴望的都是“以快樂為基礎的幸福”。而非車子房子票子。
車子房子票子隻是通向更好生活的工具,如果它能讓你快樂你就追逐,當你認為這些工具就是幸福,那你不僅永遠不可能幸福,更會讓你活成一個工具人。
物質當然是構成生活的基礎要素,可精神才是組成快樂的主要因素。你感受不到愉悅,你擁有什麼都不會快樂;你感覺不到快樂,你再優秀、再富有、再成功都不會幸福。
道理都懂,可還是無從下手;道理都懂,可還是過不好這一生,是不是?因為“知足常樂”隻是基礎觀點,如何“知足”才是需要見智見仁的深度思考。
那如何感知快樂,如何提高感知快樂的能力呢?
對事專注,對人真誠,對情專一,逆向思維。
“對事專注”為何能讓人感知到快樂?
我們都知道打牌能讓人快樂,聽歌能讓人快樂,追劇能讓人快樂,可是你一邊打牌、一邊聽歌、一邊追劇就會讓你難受。
專注聽歌可以享受藝術,專注學習可以得到知識,專注工作可以體會到克服困難後所帶來的滿足,專注吃飯可以享受美味,專注跳舞可以體驗到魅力……
你做什麼都不專注,那你不僅得不到樂趣,更會感到空虛。
你做什麼都想著彆處,那你做什麼都做不好,也活的不開心。
“對人真誠”為何能讓人感知到快樂?
對人真誠當然容易吃虧,容易吃虧當然不好。可是……對人真誠,他活的自在、活的輕鬆,活的無悔啊。
一個不坦蕩的人,如何能感知到快樂?一個時時算計彆人的人,他累不累可想而知。
"
留六分真誠做老六,防三分人心藏世故,用一分坦蕩破炎涼。
“對情專一”為何能讓人感知到快樂?
白富美小倩你喜歡,漂亮老師小穎你喜歡,年輕奔放的小芬你喜歡,可是你一邊追求小倩,一邊和小穎曖昧,一邊和小芬約會,你就會慢慢陷進痛苦之中。
“對情專一”和“對物專注”有異曲同工之妙。
隻是很多人會覺得,這世道大家都在“亂來”,如果我一個人“專情”不就太傻、太老實、太吃虧了嗎?
可是卻沒人想過,專情到底是為了什麼?
專情是為了對自己無悔。
專情是為了對彆人無愧。
專情是為了離開後更坦蕩的絕情。
你沒有聽錯,專情其實是為了無愧於心的絕情。你隻會看到渣男渣女對前任牽扯不清,見過好男人好女人反反複複嗎?
對情專一真的是一件可以讓人快樂的事,認真談一次可以得到很多經曆,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可以得到很多甜蜜的體驗。
那怕輸了,也有所得,有所獲。
“逆向思維”既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心態反轉。
你單身,你痛苦。可你為什麼不這樣想,人家成家後壓力多大啊,你單身又自由又輕鬆,為何痛苦?
你成家,你難受。可你為什麼不這樣想,現在這麼多人單著,你卻有人和你互相扶持,為何痛苦?
站在這山看那山,山底人矮。
得到這些想那些,苦大怨深。
遇到好人驗真情,no作no帶。
真正的快樂,從來不是從彆人身上感覺出來的,而是不管你和誰在一起,你都能得到快樂。
真正的快樂,從來不是裝出來的笑容,而是不管誰和你在一起,都能感到輕鬆自在。
而幸福,不過是水到渠成的快樂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