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觀隨筆!
人有了文明後,就越發的需要某些儀式。
需要找個時間一起聚聚,所以有了“過年”。
需要一起懷念已故的親人,增加一下宗祠感情,所以有了“清明節”。
為了祭奠那些無人祭奠的亡人,為了平攤恐懼增加踏實感,所以有了“鬼節”。
為了增加情侶間的甜蜜,為了提醒世人珍惜愛情,所以有了“情人節”。
為了提高婦女的地位,所以有了“三八節”。
為了凸現母親的偉大,所以有了“母親節”。
為了增加愛國情懷,所以有了“端午節”。
為了凝聚民族力,所以有了“國慶節”。
……
節日是人定的儀式感。
儀式感的意義——有感恩,有學習,有珍惜,有尊敬,有愛戴。
不是為了禮物和瞎開心的。
國慶節你一不看抗日片,二不拜烈士陵園,三不感恩國家,四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你高興什麼呢?高興於彆人三天假,你五天假。你高興於彆人國慶上班,你卻帶薪休假。
母親節你一不做家務,二不做飯燒菜,三不抱抱媽媽,一句母親節快樂,用爸爸的錢給媽媽發個紅包,然後買了一桌好菜讓媽媽忙一天,媽媽心裡甜所以不覺得累,可媽媽閒過嗎?母親節不應該是子女做一天家務讓母親放個假嗎?禮物能表達什麼?
……
至於聖誕節,連儀式感的意義都找不到,可為什麼這麼吹捧呢?愛家人需要節日去體現嗎?希望家人平安需要用蘋果去表達嗎?愚人節就更奇怪了,是為了學騙人嗎?騙到彆人很牛逼嗎?今天騙人不用有心理負擔對嗎?
365天有364天對你忽冷忽熱,情人節一天的熱情可以讓你感到愛意嗎?365天裡364天飯來張口,母親節一天的禮物可以說明懂事嗎?
國慶節雖然是國家的生日,可提倡愛國學習愛國是端午節你知道嗎?
萬聖節和鬼節雖然意義差不多,可鬼節是中國尊敬亡者的節日,而萬聖節是戲弄亡者的節日,你察覺的出細微區彆嗎?
有時候節日過了,我才知道過了一個節日;有時候彆人群發祝福了,我才知道是什麼什麼節日。
節日是奇怪的東西,明明和365天裡的任何一天一樣是24小時,卻要裝作今天格外的不一樣,其實有什麼不一樣呢?
彼此珍惜,有沒有情人節,天天都是情人節。
孝敬父母,有沒有父親節母親節,天天都是笑臉。
其實平日裡少問工資、少問成績、少問生不生、少囉嗦、少攀比、多關心、多鼓勵、多笑、多幫,哪天不是過年?
節日應該有,更應該傳承下去。
可它應該是一種成長,不應該是購物的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