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有五方上宗參戰的這一戰場,無疑最為引人注目。
而在此處之外,中域四大上宗之中並未參與圍殺青山的樂府,則在那位詞牌定名少年遊的年輕劍修帶領之下,向著南嶼那座真武島殺去。
道子與佛子仍在觀望,但道宗與佛門卻已然戰在了一起。
於是,第九峰的山巔各種兵器碰撞聲、叱責叫罵聲連同虛體陣亡的慘叫聲交織在一起,將大夏登山所要表達的,修行路之上的血腥殺伐,體現的淋漓儘致。
這是大夏的養蠱。
更是人族天下的養蠱。
站在方塵之前的,仍是那位在山腳處遭遇圍殺時的祇山修行者。
似是因為已然來到了第九峰山巔,此番撲殺再不似山腳那般充滿不確定性。
所以,四周各種廝殺聲交織之下,那位祇山的九境修行者,終於不再壓抑自己的實力,九境武元激蕩之下,一招一式都直奔方塵性命而去。
祇山的修行法,講究與神祇共鳴。
除了夏澤宇那位異類之外,其實此方上宗大半的修行者,在悟道破境山巔之前,都無法喚出那道虛影協同作戰。
那些與神靈共鳴獲得的神力,隻能使得祇山的修行者在動用之時,體魄氣力連同武元屬性都較之尋常強大幾分。
對停留在山巔境這道關隘之前的九境武修而言,除了悟道之外,實力再難有所增幅。
所以這看似不多的幾分,往往便具有改變一場生死戰鬥的能力。
祇山這位對戰方塵的修行者,渾身繚繞著火紅色的熒熒微光,看起來像是與一位傳說中的火係神祇產生了共鳴。
果不其然,開始調動體內神力作戰的祇山武修,出拳之時,拳身上竟是泛起了肉眼可見的火焰。
拳落之時,更是拉出一道狹長火浪,浪尖直撲方塵麵門。
以八境對戰九境,方塵自知此戰不易,所以年輕劍客出劍即是沉淵。
見得火浪迎麵而來,方塵並未後撤,青山小師叔的左腳向著側邊輕輕一滑,掌中劍器卻是趁勢朝著那隻拳頭直斬而下。
祇山的情報之中,自然記載著方塵手中那柄劍器,究竟有著何等鋒芒畢露的劍氣。
所以,火拳在沉淵之前兩寸所在驟然一停,旋即隨著祇山那位修行者閃身側步,自方塵肩胛之上,雙拳並握狠狠砸下。
沉淵由劈轉為橫斬。
一如摘星樓的那些武修,祇山這些修行神祇一道的修行者,因為神力賦予的強大體魄,往往更喜歡近身廝殺。
拳腳肩肘皆為武器。。
所以,這兩宗的修行者都擅近身遊掠。
隻是與摘星樓的詭異變招不同,祇山因為肉身素質太強,所以一向不喜歡那些花哨的出招,而是出手大開大合,拳腳皆是傾力而為。
耳畔灼熱風聲隨著拳落襲來,方塵眉頭微皺,卻是以左腳為支點閃身後撤的同時,揚起沉淵,朝著摘星樓那位修行者腰腹之間抹去。
那雙肉拳也不遲疑,腰腹隨著劍器寒芒微微一縮,隨後揚腿,火芒隨著拳腿一齊砸向方塵。
劍器方才斬出,一時間難以變招。
但以劍氣磨練過肉身體魄的方塵也沒有畏懼,左臂借著上身偏轉而揚起,右腿則是隨著腳心劍元彙聚,如樹根吸附土地,牢而不動。
於是,拳與臂膀,腳與大腿陡然相碰。
祇山的神力加持卻也不負威名,那隻泛著火浪的肉拳砸在方塵臂膀,竟是使得青山小師叔以劍氣淬煉的左臂徹底酥麻。
而鞭腿所向,更是將方塵一腳逼退數步,雙足在青石平台之上,拉出一道長逾一丈的痕跡。
輕輕吐出一口濁氣,方塵低頭打量一眼腳下,那道痕跡之上的斑駁碎石。
隨後也不在意臂膀和大腿之上,被火浪灼燒的大片赤紅,徑直揚劍撲殺而去。
青山小師叔的身影,在劍器平舉之時一分為三,上宗秘傳的劍招虛隱,虛實之間,最擅殺人。
但一向無往不利的劍招,此次卻並未取得成效。
祇山的神祇一道在大夏諸多上宗之中最為神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因為,這方上宗修出的神力加持,威力實在太過變幻莫測,難以揣摩。
劍道一途的三座劍樓,劍意和劍心兩樓配合之下,可以奪人心神,迷惑敵人心智。
這也是為何虛隱這一劍能夠出劍染血的原因。
但方塵此次這一劍,在那位祇山的修行者眼中紅芒閃爍的刹那,三道虛影竟是如若不存,那一雙火拳在其戲謔的眼神中陡然高舉。
隨後,在方塵劍器近身三尺有餘的刹那,祇山的修行者一步跨出,自方塵身側,朝著年輕劍客的頭顱,狠狠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