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跨出,老峰主落足於方塵身前,伸手壓製住年輕劍客渾身逸散的殺氣,有些無奈地笑了笑。
青山的劍本就擅殺,方塵雖然而今不過九境,但論及殺之一字,卻大抵走到了山內那些山巔劍修的層次,遠超同輩。
如此殺道雖然威力不凡,但作為正道修行者,難免會為人詬病,老峰主眸中山河變化,似是看到了數年以後,方塵四周的屍山血海。
罷了,無序者的後輩,大抵就該如此擅殺,再不濟,不是還有師尊幫他殺嗎?
老峰主滿意地點了點頭。
“塵兒,殺道這條道與其餘大道的修行不同,隻是以殺養殺,望月山內這一月,對你的殺道增進已然到了一個極限。所以接下來的時間,便跟為師出山修行,將劍道三樓徹底圓滿,給你聚一個完美的劍心。”
自修成劍元之體後,從北嶺到東荒,還有中域的三年修行當中,方塵從未落下過劍道的參悟,甚至於因為修行者可以以靈氣滋養魂海,所以青山小師叔大多時候都是整日整日的修行。
方家的血仇,以及夜幕和眾生樓的壓迫,使得方塵早已知曉,危險距離自己很近,九境還遠遠不夠,所以大夏年輕一輩的修行者當中,單論天資方塵或許不算最強,但論及修武的刻苦,無人可出其右。
所以,年輕劍客才能夠三年破九境,登劍道三樓,甚至劍意與劍術兩座閣樓都已然圓滿,唯有劍心還需修行。
老峰主話落,方塵眼中劍芒一閃而逝,殺道雖然已經被青山小師叔徹底掌控,隨時可以藉此破境入山巔,但這一條大道終歸是傳自白虎象將,與年輕劍客自己修成的大道不同,契合度還是差了分毫。
所以,方塵自然更希望按照老峰主所言,以三樓圓滿入劍道,靠自己修行跨入山巔。
師徒兩人相視一笑,隨後向著望月山山下走去。
作為西土與中域的交接點,也是分割線,望月山脈因為山巔太高,山脈太長,整體被分作兩半。
中域那般青山綠水生機盎然,而西土這邊,則與萬萬裡延綿佛國一般,飛沙走石,漫天遍野,儘是昏黃。
此時已是八月近半。
山下,中秋將至,一片喜意盎然。
距離望月山脈最近的西土土地,被劃分為三道,也是佛門朝向大夏皇朝的大夏門戶。
自北向南依次是廣華道,永安道,以及太常道。
其中三道之中,永安道以慈壽寺為主寺,一向不傳聲名。
而廣華道則在人族天下近來聲勢最盛,當然,不是好名,而是笑料。
作為西土與中域最近的三道,三道之中擁有著西土佛國超過半數的俗家修士以及普通人家,而其中的廣華道因為道內幾方江湖中的修行大族,近來來更是吸引著無數西土未曾入寺的修行者入駐。
廣華道內,原本最著名的江湖大家,便是那個與西土第一寺那爛陀寺結緣,被江湖稱為可比方家的拓跋一族。
隻可惜,一年以前,方家明麵上存世的唯一一人聶刀音,因為拓跋族對方家的不敬,突然持刀殺向了西土,將整個拓跋一族高層儘數斬殺。
遺留的拓跋後輩,也因為擔心被這些年招惹的江湖敵對勢力報複,在廣華道首寺般若寺的幫助之下,潛藏遷徙離開了廣華道。
自此,原本江湖味兒最濃,在西土佛國還有著不凡俗家底蘊的廣華道,因為拓跋一族而徹底成為了笑柄。
所以而今的西土外三道,人流最大的一道,便成為了與皇朝接觸最多,也是大夏西土駐官停留的最南一道,太常道。
太常道的首寺,名為鴻路寺,這一寺中,不僅僅有著佛僧香客,還駐留著一批明麵上管理西土事宜的大夏官員,以及眾多武道兵士。
拙峰的老峰主和方塵離開望月山後,下山來到的第一個人族聚集點,並未城池,而是一座太常道最外圍,與望月山脈相隔不過百裡的小小村落。
村落外的殘破石碑上,依稀可見楷體鐫刻的兩字。
紅塵。
修劍心,怎可不入紅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