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國寫網文!
1996年的美國,在製造業大規模轉移的背景下,各類工會組織已經不再頻繁的組織工人們走上街頭了。
他們轉而與資方進行談判,要求保住工作。
取而代之的,是“動物保護”、“女權”、“人權”等亂七八糟組織的開始興起。
當然,因為沒有切身利害的原因,參與者大部分都是有錢又有閒的年輕人們。
而這些人,同時也是網站作品的主要潛在讀者群。
王漸在改編《異常生物見聞錄》時,就是考慮到這一點。
與原著相比,新作裡的主角們,多了一些絕對會讓原作者感覺莫名其妙的行為。
這些行為,都和目前活躍的各類組織有著相當大的聯係。
可王漸在蹭熱度的同時,卻忘了年輕人們除了容易受到鼓動之外,還特彆愛炫耀。
因此,他通過itter,收到了很多希望參與活動的邀請。
這些年輕人的目的,幾乎可以肯定的是“看見那個著名的xxx也參與行動了嗎,那是被我邀請的。”
如果王漸隻是單純的暢銷書作家,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可考慮到現在的他,幾乎已經是網站的一張名片了。
再加上年輕人們對喜歡的就捧上天、不喜歡的踩進泥的特性,王漸就得有所表示了。
“預防和反歧視hiv組織?”他想了想,還是搖了搖頭,“還好這個組織的活動,大部分在費城。”
他沉吟一下,用非常禮貌的詞語,回複對方。
其大意是因為工作的關係,不能去到現場。但是,自己一直關注著對方,也非常讚成對方的各種努力。
和這個類似的,還有洛杉磯的“流浪狗保護組織”、邁阿密的“保護海洋環境組織”
唯一讓王漸感到難辦的,就是紐約的“兒童保護組織”了。
“唉,這個理由不能用了。”王漸搖搖頭,低聲歎息“沒事兒你建立在紐約乾什麼。”
他拿起電話,給網站工作人員撥打過去。
“給我找一下,紐約‘兒童保護組織’的資料。”
片刻後,就有屬下將文件交到了王漸的手裡。
這個組織的宗旨,是通過行動,來引起大眾對低收入和寄養家庭兒童的重視。
他們除了分發衣服、食物外,還經常去紐約兒童福利署附近遊行。
好吧,這個組織總算比彆的組織靠譜點。
王漸斟酌一下,覺得如果非要出鏡,他寧願選擇這個保護兒童的。
他在itter上,聯係了一下發信人。
對方看到王漸的回複後,很快就撥來了電話。
“你真的是王漸嗎?那個《異常生物見聞錄》的作者!”
興奮到高亢的聲音,讓王漸將話筒稍稍遠離。
在得到他的確認後,對方就劈裡啪啦的講著,對這部作品有多麼喜愛。
再然後,就敘述起其組織的目的和正策劃的行動了。
這個組織每周三都會在布朗克斯區,給兒童們分發食物,接著便帶領人群前往市政大廳靜坐。
王漸看了一下時間,目前是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