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臣!
篡臣第一百四十章初戰直到外麵重新變得嘈雜起來,一夜無眠的林凡才放下了手中的書。
他所擔心的賊兵偷營顯然並沒有變成現實,大營一夜無事。
賊兵不但沒有來偷營,甚至連起碼的試探都沒有,也許是因為賊將杜子山覺得這樣做是白費力氣吧。
申州眾人就這樣度過了初到的第一天。林凡當然不會對賊兵不來這件事感到失望,他起身伸了個懶腰,快步離開營帳。
天色大亮,全營吃飽喝足。林凡下令全軍列陣,迎著剛剛升起的朝陽和帶著秋日寒意的晨露,向賊軍大營行進。
雙方大營相距不算太遠,也都圍著對方大營撒出了不少斥候,任何一方稍有一些風吹草動,都很難瞞過對方。
官軍這邊剛剛整隊出營,賊軍中的斥候就已經把官軍的動向儘收眼底,飛快的回去稟報了。
得到消息的杜子山明白他們眼下擁有優勢兵力,若是一味拘泥於守營的話優勢反倒會被限製,難以發揮出來。
而且營寨也不像城池那樣擁有完整的城防,防禦力有限。如果被圍,讓官軍的攻城器械發威的話,傷亡絕不會小。
出營應戰雖說失去了營寨防守之利,但用兵的靈活性大大提高。比起防守的被動,無疑是更為主動。
兩相比較之下,杜子山決定全軍出動,出營迎擊官軍。
在距離賊軍大營不足十五裡處的一片開闊地上,雙方大軍在陣前相遇。
狹路相逢勇者勝,戰場上更是如此。雙方都知道此戰不可避免,沒有所謂的對話和交涉,一開始就是血與肉的碰撞。
官軍前鋒以長牌手組成盾陣,後麵跟隨的是長槍手和短兵手,再往後則是弓弩手。以這種在兵書上常見的陣形,不斷的向賊軍不斷接近。
相對官軍的器械精良而言,賊軍那邊就要差了許多了。
由於他們不能像官軍一樣裝備足夠多的盾牌,很多人都隻能用一塊木板充作盾牌之用,其中還有不少從百姓房屋中拆下來的門板,以及一些鋸了腿之後的桌麵。兩相比較,隻能說是簡陋。
這些所謂的盾牌不僅防護能力不行,而且還不易操作,使用起來極不方便。
對賊軍來說,這時候要是向前推進的話,很容易引起陣形的混亂。所以杜子山還是決定以守為主,等官軍主動靠近。
等官軍接近到賊軍陣前一百步,就好像是約定好了一樣,雙方的弓箭手幾乎同時開始拋射,密集的箭雨衝向敵方的軍陣。
官軍的盾牌防護力更好,配合也更加緊密,後麵短兵手中的圓盾可以護住長遁之間的空隙和頭頂。除了一兩個偶爾中箭的倒黴鬼,賊兵的弓箭很難建功。
而賊兵那邊傷亡就要大了許多,一陣陣箭雨從頭頂淋下,賊兵手中有限的盾牌根本不能將大部分箭矢阻擋在外。那些門板和桌麵也不夠靈活,指望這些東西把所有的箭矢擋下,無疑是癡人說夢。
賊兵們隻能儘量往盾牌底下躲,很多人連本就粗陋的陣形也
顧不得了。為了躲避無處不在的箭矢,那些人恨不得把全身上下都鑽進土裡去。
賊兵的這種舉動,引來了賊軍中那些將官的連連責罵,這才讓情況好轉了一些。
雖說穩定了陣形,但傷亡還是免不了的,情況更是不容樂觀。
官軍的箭雨就像是不會停歇一樣,不斷的飛向賊兵的陣中。
在一輪輪箭雨中,無數的賊兵中箭倒地,不斷有受傷和死亡的被拖走,再由後麵的補上,然後再倒下,循環往複。
官軍這時已經停止了推進,就地布下防禦陣型,擺出了防守的姿態。
照這樣看來,要是不把手中的箭射完,他們是不準備挪窩了。
賊軍要想改變現狀,必須主動破局。
在盾牌和弓箭都不如人的情況下,賊軍主將杜子山如果不想就這樣待在原地被動挨射,他有兩個選擇。
一是後撤,將軍隊撤到官軍弓箭手的射程之外。二是改守為攻,主動向官軍的陣型發起攻擊。
從表麵上看,後撤似乎更穩妥一些。但其實不然,戰場形勢瞬息萬變,牽一發而動全身,貿然後撤,極有可能會使士兵以為己方敗了,從而士氣崩潰,引發全軍的潰敗。
而且就算能夠後撤成功,那他們這次出營作戰的意義何在?還不如老老實實的守在營裡,等官軍進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