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暗暗點頭,難怪周暢可以把陳興隆一點點的逼入絕境。這樣防禦極佳的一座營寨,不是久經沙場之人,是很難建出來的。
或許會有許多人認為周暢的打法因循守舊,太過呆板,但林凡卻不這樣認為。
朝廷官軍的實力畢竟還是要超出陳興隆的興王軍太多,在這種實力差距下,周暢根本不需要玩什麼奇兵之術。
他要做的,就是儘可能的發揮官軍的優勢,官軍隻要將興王軍團團圍住,便可以以守代攻。
隻要營寨不被攻破,官軍就可立於不敗之地。
而這等堅實的營寨,隻要內部不出問題,興王軍就是想攻破哪怕任何一座營寨,所要付出的代價都是他們難以承受的。
有了朝廷的支持,營寨裡麵的官軍隨時都可以得到源源不斷的糧草和兵力補充。
而被圍困的興王軍,在失去了與外界的聯係之後,他們的各種損耗就很難得到有效補給,隻能逐漸被削弱。
這種情況下,周暢和他率領的官軍甚至都不用與興王軍進行所謂決戰,就可以慢慢的消磨興王軍,直到把他們拖死在陳州城,解決掉這股危害朝廷多年的匪患。
當然,這樣的方法固然是穩紮穩打,卻也不是沒有缺點。
首先,用這種方法打仗,戰事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結束的,必然會耗時良久。
中原道的戰事之所以能拖這麼久,便是有著這樣的原因。
而時間拖的越久,其中所蘊含的變數也就越多。在當今的局勢下,一場戰事拖延的時間越久,對官軍來說其實是越不利的。
因為陳興隆雖然被困死在陳州,但朝廷也同樣需要把大量的兵力安置在這裡,甚至還需要不停的從其他地方往這裡抽調兵力,不斷的把口袋紮實。
否則一旦讓陳興隆抓住機會溜了出去,之前所做的一切就全都前功儘棄了,這是朝廷絕對無法接受的。
朝廷的力量被困在這裡越多,那朝廷對其他地方的掌控就會被相應的削弱。
就比如隴西道的李忠道和山南道的張揚言這兩股流賊勢力,就趁著朝廷暫時沒有功夫搭理他們的這個機會發展壯大了不少。
張揚言甚至還攻破了蜀州,將蜀王全家上下上百口儘數殺害。他把蜀州當成了他自己的老巢,並借蜀王之富招兵買馬,攻取蜀地各城,如今大半個蜀地都已落入他手。
其實在陳州之戰的後期,李忠道和張揚言的勢力都已經超過了被困陳州的陳興隆。隻是陳州戰事尚未結束,朝廷實在是騰不出手來對付他們,隻能聽之任之。
其次,這樣打仗是要花錢的。
中原道這裡有超過十萬的大軍,以及人數更多的青壯民夫。這麼多的人,每天單單是人吃馬嚼所需要的糧草就不是一個小數目。
還有將士們的軍餉,傷亡士兵的撫恤,任何一樣所需要支出的錢糧都不是那麼容易拿的出來的。
經年累月下來,這樣的一筆支出,說出來絕對能讓人驚掉下巴。
一筆筆的銀子流水一樣的花出去,周暢卻不緊不慢的,一直沒多少進展。
這種情形,內閣和戶部的那些人肯定急得要死。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國庫空虛成這個樣子,戶部老爺們恨不得把一文錢掰成兩半話。
有了遼東邊軍那一個無底洞還不夠,還要加上周暢這個。
這麼多的銀子撥到中原道,卻連個響都沒有,戶部那邊恐怕暗地裡早就跳腳罵娘了。
林凡敢說,這幾年周暢肯定沒少受京城裡麵言官的彈劾。
隻是他有著陛下信任,還有朝中那些明白人的幫襯,這才沒有讓那些人成功罷了!
而無論是陛下信任還是朝臣幫襯,都要建在周暢打勝仗的前提下。
如果要是耗費的這麼多的人力物力,花了這麼多錢,最後卻還是讓陳興隆跑了出去。
那以當今陛下的性子,必定不會有周暢的好果子吃。
到時候群情激憤、百官口誅筆伐,周暢被罷官奪職隻怕都是輕的,想必免不了要去詔獄裡麵走一趟。
不過林凡雖然在心裡說了周暢這麼多的壞話,但這並不意味著周暢做的就是錯的。
其實就算是把林凡放到這個位置上,他也未必就能想出更好的辦法,更不敢說會比周暢做的更好。
這種辦法雖說不夠銳意進取,但卻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官軍的損耗,保存官軍的實力。
由於足夠穩妥,這還可以儘可能的避免官軍打敗仗,為以後官軍平定其他各處叛亂留足餘力
僅此一事,周暢名將之名便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