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賈元春海外建國!
九月中,賈蓉的郡王服飾終於下發,同時,賈蓉為秦可卿與薛寶琴請封的旨意終於下發。秦可卿成為了琉球王妃、薛寶琴為側妃!
琉球王府自是慶賀了一番,其他人不提,賈敏也帶著林黛玉、薛姨媽帶著薛寶釵等也前來慶賀。
雖然兩府分宗,但是,賈蓉一家與林如海一家的關係卻並沒有變化。甚至因為其他一些關係,林如海一家與賈蓉一方的關係,還要更近一些!至於榮府,不過是割裂不開的親情牽絆著而已!
同理的也包括薛姨媽,既然已經知道自己的哥哥姐姐對自己家的算計!雖然無法斷絕關係,而且薛姨媽也不是心狠之人,但敬而遠之,卻還是做的到的!但薛家的性質決定了需要一個靠山,既然王家與賈家不能依靠,那麼依仗薛寶琴的關係,投靠琉球王府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即便現在的琉球王府不被待見,但是那是中上層的事情,暫時還影響不到薛家這一層次!
在宴後的交流中,薛寶琴也與薛姨媽、薛寶釵做了告彆。
言道她三個月後就要趕往封地,再見麵不知又到何時了。說到傷心處,姐妹二人抱到一起痛哭。
有道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離開琉球王府,薛寶釵就勸告母親與哥哥,把一部分產業轉移到琉球,不為彆的,就為了給薛家留一條後路。二人聽畢,也都讚同!
而薛家的動作,也自有人報給賈蓉。
賈蓉微微一笑,吩咐一句,“主動配合,靜觀其變!”薛家隻是為了退路,不像威武侯郭崇明一樣,是真的投靠!與其相似的還有俞幼龍。也是派了族弟帶著庶子,加入了賈蓉的琉球移民!無他,家族存活之道而已!
至於神都中與賈蓉親近的其他勳貴,則是至今無人真的表態,甚至分支留有後路的都沒有!一是,他們仍舊對大庸以及廣正帝抱有希望。另一個就是故土難離!人之常情罷了!
而通過賈衛的暗中查探,真的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留給侯孝康的聯絡地點卻有人在暗中監視。賈蓉一點兒也不著急,不過是一個生物人假扮的,開雜貨鋪的老鰥夫而已。其他幾家也是類似!都是孤身一人。周圍都另有接應!
同時,關於薈芳園的事情也終於有了結果。
最終還是榮府拿出了四十萬兩,從賈蓉手裡買下了薈芳園!賈蓉沒在其中賺錢,但也知道榮府這次也算是出血了。
這下榮府本就不健康的財政,更要捉襟見肘了。以前要不是賈蓉幫襯,早就出問題了,現在兩家分宗。以後,榮府就難過了!
而且,賈蓉懷疑,榮府現在的當家人腦子是不是昏了頭,要是以前還罷了,賈家有二春連帶著林黛玉、薛寶釵、史湘雲等。接手薈芳園,還有利可圖。現在,二春離家。其他三人,年紀已經接近臨界!巧姐兒又太小,遠遠不到時候。薈芳園在現在的榮府手中就是雞肋而已。還是持續吞金的雞肋!
是,接手薈芳園是有好處!現下的榮府,既沒有實力,又沒有人員可以承接這份好處,最終不過為他人作嫁衣裳罷了!
這些,賈蓉都冷眼旁觀!
十月初,神都皇宮再度傳來報喪的鐘聲。甄老太妃在宮中病逝!
得知消息的賈蓉立刻知道,甄家要完了!
自從貞康帝死後,甄家就一直在走下坡路。但是由於甄老夫人與甄老太妃依舊存活。甄家才苟延殘喘,並未被廣正帝清算!現在兩個支柱一下子都倒了,甄家有難了!不過,眼下甄老太妃剛剛離世,廣正帝還是要臉的。短時間內是不會動甄家的。最起碼,甄家今年無恙!
不出賈蓉所料,廣正帝也把目光盯向了甄家。
雖然經過廣正新政的改革。現在大庸朝的稅收,達到了一年一億八千萬兩以上!這還是有不少州府遭災,被免除賦稅所致,滿賦稅應該有兩億四千萬兩以上。
除了清查土地、人口,所造成的田稅增加外,更主要的是,廣正帝把商稅從三十抽一,變成了十抽一。
而大庸最終近三億二千萬的人口,也讓廣正帝與內閣初拿到數據時,吃了一驚。世家與寺院隱沒了太多的人口。所以才帶來了賦稅的爆發。這些賦稅,原本是足夠朝廷花費的。
可架不住如今大庸正麵臨大災潮的高峰。每年光賑災就要花費差不多一億兩,廣正帝以前的存貨也花的差不多了。也需要外財注入。
其實,這時的廣正帝與內閣正在準備實施下一波計劃,簡簡單單四個字,開源節流!開源是針對四邊的、特彆是海邊的關稅。
雖然由於海國的阻隔,到達大庸的西夷少了九成還多。但是,僅僅是臨近的外邦也是不小的交易流量。
更何況包含代替了西夷的賈蓉,與沿海大族一起參與的內外交易!僅僅是讓繡衣衛計算了最近兩年的貨物吞吐量。廣正帝就得出,若是收取高額稅收,那麼大庸的賦稅就將再度增加至少三千萬兩!
現在內閣與廣正帝正在對這項稅收,做最後的爭執。就是這項稅收的歸屬問題!這樣耽擱不了幾天,最晚明年就可以開始實施!最終,還是廣正帝退了一步,海關入國庫!
節流,就是針對大庸朝最大的賦稅花費方,軍隊的節流!
當然了,現在正值大災潮、而且剛剛與瓦剌打過打仗。大庸絕對少不了一二線部隊!
廣正帝當然也懂,這也是他借故去除軍方高層勳貴勢力的另一個原因!廣正帝與新一屆五軍都督府,下一步就要對大庸的三線部隊開刀。
蛇無頭不起,為了避免麻煩,所以才選擇了先去除代表蛇頭的勳貴,畢竟代表大庸三線部隊的衛所將領,有六成以上與勳貴有關!
前方提過,大庸賬麵擁有軍隊計有兩百萬。去除三王的三十萬。仍有一百七十萬。
其中府兵大約六十萬,除了神都所在的中南由於京營存在沒有府兵!邊疆,特彆是北疆,府兵都被邊兵代替了。其他每省與布政使都是府兵兩萬。京營二十萬,邊兵二十四萬。作為預備役的衛所兵在名冊上,差不多也有六十六萬。這就是大庸二百萬在冊兵力的分布。
僅僅是軍費,每年就需要六千三百一十二萬兩!而大庸以前的賦稅,每年才不過七千多萬兩,堪堪滿足軍費消耗!
所以幾代大庸帝王與五軍都督府,都在想方設法的降低軍費,不然真的養不起。於是,像軍服等本來屬於軍隊福利的一些物品變成了有償,需要從月銀中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