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乃良機,吾前往大營獻其良策,隻恐母親在此不便。”
徐母是個深明大義的人,聽到這話,立馬就不高興了。
“忠孝難以兩全,自古君為,父為地,何因家而忘社稷?”
“曹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我兒棄之而投齊王,不正是為施展心中抱負,如今何故女兒態?”
“曾在潁川之時,齊王便對我這老婆子多有照料,如今正是兒報恩之時,可速去,不必掛心與我。”
徐庶聞言大為感動,隨之收拾行裝朝寬城奔去。
劉裡得知一個自稱徐庶的人求見自己,頓時一愣。
他沒有跟孫夏詳談,根本不知道徐庶這個人會跟過來,一時間沒有反應過來。
等他反應過來之後,立馬驚喜,對著眾人道。
“取烏桓良策定在此人上!”
眾人聞言好奇,紛紛跟隨劉裡出營去看。
徐庶這個人皂絛烏履,若是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哪家世家的子弟,根本沒有年少時那般狂傲。
劉裡快速的掃視一眼,激動上前出聲問道。
“當麵可是潁川徐元直?”
“正是在下!”
徐庶不卑不亢,心中卻極為驚訝。
他原本以為哪怕劉裡會重用自己,也會考量一番,卻沒想到初次見麵就如此神態,哪能看不出對自己的重視來。
最關鍵的還是佩服諸葛孔明,既然對劉裡如此了解,當年諸葛珪醫治的時候他還是七歲的孩童,後應該沒有多少接觸的機會才是,而他卻對劉裡如此了解,實在是讓人驚歎。
“元直肯來,此幸也,快快入營。”
將徐庶引入營中,劉裡索直接開口問道。
“不知元直此番前來有何良策?”
徐庶暗暗點頭,暗道盛名之下無虛士,劉裡此人果然不簡單。
“庶有二策可獻齊王,不知齊王肯用哪一策。”
“哦?願聞其詳。”
劉裡心中不免覺得好笑,之前看演義的時候總是會看到一些謀士故弄玄虛,挑出上中下三策讓人選擇,沒想到在這種況下讓自己給碰到了。
徐庶沒有隱瞞,侃侃而談道。
“齊王屯兵與河西,烏桓以箭守之,隻需假意佯攻,不便可領兵登岸,此乃下策爾。”
劉裡沒有話,隻是微微點頭。
畢竟這種況不用他,一般有點水平的將領也都能看出這些來。
所以他沒有著急,而是想要聽聽徐庶的上策。
徐庶將劉裡的表現收入眼中,自己也知道這條計策根本沒有任何特彆的地方,根本不足以表現什麼,便立馬將第二條策略了出來。
“蹋頓退守寬城,以河流之力以拒齊王,實乃恐齊王兵利不能抵擋,若派以人馬前往上遊阻河流,其必會領兵相擾。”
“如此反複之際,派一將趁夜從下遊渡河,趁機不被攻其本營,皆是岸邊士卒定會領兵去救,大軍可趁機渡河,烏桓一戰可定也。”
眾人聞言頓時愕然。
這就是玩的一個心理戰,不是劉曄、沮授不如徐庶想不到這個點子,而是越是高位者越是容易疏忽最簡單的問題。
就像是曾經1+1等於幾的那個故事一樣,越簡單的事反而越不相信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