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其他人也分布在兗州各地,這些人都是人才,而且不難看出這些人並不打算跟自己死磕到底。
招降的事十有能成。
而且許攸做客的級彆已經練起來了,絕對是如今最為頂級的一批。
由他去降,那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曹丕投靠孫權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劉裡的耳鄭
這件事讓劉裡多少有些驚訝。
曹丕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不甘屈於人下,如今卻主動投靠了孫權,其心思昭然若揭。
孫權不是傻子,但卻接受了曹丕,並且派出了淩統支援曹丕,其意思也非常的明顯了。
仿佛是在對劉裡“曹丕不管是真的歸順與我還是假歸順與我,但明麵上已經是了。既然是我的弟,那麼他的那些地盤也就都是我的,你要是再起什麼心思,就是對我宣戰!”
劉裡自然是理解的,而且他也沒有再繼續打下去的。
畢竟新增的地盤本來就多,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去消化。
更何況如今的形式在這裡擺著呢,誰先出手誰倒黴,不如坐山觀虎鬥。
為表誠意,劉裡留張遼守兗州,高順守許昌以及河內東部所屬的地域,然後將大軍調往樂浪、帶方。
他自己也回到鄴城,將鄴城定為政治中心。
袁紹當年便是以鄴城為政治中心,曹也是魏王,所以劉裡也不例外。
當然,他原本是想著以東平郡為中心的,畢竟那是劉裡最開始的地方,而且如今也是非常繁華的地段。
但東平的地勢並不適合做政治中心,所以最終選擇了鄴城。
劉備和孫權見劉裡大軍調回去了,立馬就放寬了心,再次開始互毆。
在此之前,許攸不服所托,成功的服了於和臧霸,其餘人也服了不少。
那些不願意歸降的,自然是被劉裡大軍一路平推。
張合也看事不可為,轉投靠了馬超。
四足鼎立之事,在曹的死亡之後,很快的便形成了。
劉裡調離大軍,為的就是給劉備和孫權看的。
畢竟兩個人已經打了很久了,若是就此罷兵肯定是不合適的。
但有劉裡在側虎視眈眈,他們哪能安心對抗。
馬超也很聰明,取了司州之後,立馬掉轉方向取胡羌。
羌族雖然與馬超交好,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更何況羌族的勢力並非鐵板一塊,要是生了變故,在關鍵的時候背後捅刀子那就危險了。
劉裡調兵其實並不需要調離的那麼遠,但他還是那麼做了。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進兵三韓。
如今三韓還處於混亂期,實力也及其弱。
而高句麗一直心有不服,正好殺雞儆猴震懾一下。
高句麗畢竟實行了‘文化入侵’這麼久,已經在新一代人上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雖然一直被劉裡壓著,但實力卻不容忽視。
所以這段時間高句麗起了心思,卻不適合再戰。
最好的辦法就是威懾,滅掉三韓以示警告。
三韓多方勢力,劉裡收攏一批打壓一批,很快就將其收入囊鄭
劉裡再次實施‘懷柔’政策,大肆的融合基層百姓。
將一批三韓人士遷移到中原,又將一部分漢人遷移到三韓。
解決了三韓之後,劉裡便將重心放在了發展海麵上。
船是必須要有的,哪怕不為了戰爭,也必須要有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