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北周的使臣告訴趙國,等拿下大梁之後,北周隻要秦國和西夏之地,那個時候,整個大梁都是趙國的。
同樣,西夏的使臣也告訴秦國,等拿下大梁之後,他們隻要趙國和北周之地。
不光如此,他們還定下了十分詳細的計劃,他們告訴兩國,一旦開戰,可以他們兩國的兵力為先鋒,這對趙國和秦國來說,也沒有什麼損失。
兩國的這番遊說,的確勾起了趙國和秦國的野心。
其實在過去那些年裡,趙國和秦國的曆代國君也不是沒有想過逐鹿中原,可他們自知國力遠不及大梁,因此,這樣的念頭也隻能深埋心底。
如今對於他們來說,可是一個大好時機。
趙國甚至還想過,等事成之後,趙國能切斷北周以及北周兵力的聯係,找機會將北周的兵力全數殲滅,到了那個時候,不論是大梁、北周、西夏還是秦國,都變成了趙國的國土。
而且,就算不成,他們也能退守大梁,最多就是跟大梁一樣,對抗北周而已。
而秦國也是一樣的想法。
因此,在各懷鬼胎之下,四國最終還是決定聯手。
而且,在商議之後,他們還定下了一個十分陰毒的計策。
北周和西夏發兵趙國和秦國,趙國和秦國再次向大梁求援。
大梁派去的五萬援兵最終活下來的不到兩千人。
不過,好在最終還是抵抗住了四國的兵力。
而且,大梁很快又派出了二十萬大軍。
四國怎麼也沒想到,大梁的動作會這麼快。
而且,就算是四國聯軍,在大梁二十萬大軍壓境之下,最終也隻能節節敗退。
很快,趙國和秦國也意識到了,他們根本就無法跟大梁抗衡,隻能派出使臣求和。
但大梁自然不會同意,畢竟,那近五萬的冤魂就在他們的頭頂。
不過,大梁這一次也損失慘重。
除了先前的將近五萬大軍之外,後來的二十萬大軍,在拿下趙國和秦國的時候,也隻剩下了不到五萬。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北周和西夏在這個時候突然反撲。
在拿下趙國和秦國之後,正是大梁將士最放鬆的時候,這出其不意的進攻,大梁的將士隻能不斷退讓。
好在大梁後續的援軍很快也趕到了,這時候,北周和西夏派人前來和談。
按照他們的意思,可以一起分掉趙國和秦國的土地。
當時在大梁國內有主戰也有主和的,最終還是主和地笑到了最後。
按照這些主和大臣的意思,之前的戰事已經讓大梁損失慘重。
倘若繼續跟北周和西夏開戰,國庫入不敷出。
而且,相比趙國和秦國來說,北周和西夏更難對付。
北周以遊牧為主,大梁將士的騎術相比北周要遜色不少,而西夏多山林,若是動兵,餉銀糧草且先不論,至少要損失二十萬乃至三十萬將士。
雖然大梁幅員遼闊,必然也會傷筋動骨。
因此,在權衡之下還是同意和談。
按照北周和西夏的意思,他們願意跟大梁平分趙國和秦國之地。
因為他們的反撲已經占了趙國和秦國六成的土地,所以,按照他們的說法,這已經是他們做出了退讓。
不過,大梁自然不會答應。
畢竟,這次大梁損失慘重,在“據理力爭”之下,北周和西夏最終同意趙國和秦國六成之地歸大梁所有,而他們則分彆占下了趙國和秦國四成之地。
而這次戰事到了最後,北周和西夏反倒是成了最大的贏家。
在戰事之初,他們正麵佯裝跟大梁的援軍交戰,為趙國和秦國偷襲創造條件。
隨後又趁著大梁跟趙國以及秦國交戰的時候,形成合圍之勢。
好在大梁將士最終破口,逃出了不到兩千人。
因此,相比趙國和秦國,北周和西夏的傷亡並不嚴重。
特彆是後來大梁大軍壓境的時候,北周和西夏邊打邊退,但趙國和秦國卻不能退,因為這裡是他們的國家。
而大梁將士傷亡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他們這一次並沒有接受趙國和秦國的投降。
其實,在發現情況不對之後,兩國數次派人前來投降,但大梁將近五萬冤魂之下,他們選擇了趕儘殺絕,這也是為了讓其他國家的人知道出賣大梁的下場。
所以,趙國和秦國的將士,除了一些逃到北周和西夏之外,剩下的都被大梁剿滅了。
相比之下,北周和西夏的傷亡並不嚴重,這也是為何他們後來能一口氣反撲超過趙國和秦國大半國土的原因。
不過,這一戰也讓他們見識到了大梁的國力,因此才選擇了和談。
而大梁在拿下趙國和秦國六成之地後,便將這兩塊地納入了大梁國土,並建了新的行省。
而這兩塊地,正是十多年前被北周和西夏搶走的新疆和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