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陌在涼州待的一年半的時間裡,是這和天下最亂的時候,而後進入了暴風雨後,暫時的平息,如今的天下,九國變三國,秦,商,唐,三分天下。
秦國南下,在郝忈的帶領下,吞並涼國以後,夏國也隻是支撐了一年多,就被郝忈摔並兵臨城下,夏國皇室在最後一月,在神神霄閣閣商國的暗中支持下,富餘頑抗,最後還是被秦軍毀了城,是真正的毀了城,夏國的皇都,成為了一個曆史,一片廢墟,至於死了多少人,那就交給好寫曆史的人去統計吧。
夏國覆滅,秦國養了許久的治理官員分分南下,開始穩定動亂的地方,一切都在混亂之中,有序的恢複著。
郝忈,從一位大將軍,搖身一變,成了秦國最新的一位王,劍淩王,郝忈在安排好一些軍務之後,隻身一人,禦劍而回邶璃城複命。
有不少人發現,秦軍的兵力,幾乎都是圍繞神霄閣的範圍而囤積,雖然秦軍對外稱是為了防禦勢頭凶猛的商國,但有些人認為,是那個登王的郝忈,在為最後圍城皇都時,神霄閣對他使了絆子,雖然無傷大雅,但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神霄閣要插手山下適宜,似乎是站隊在商國那邊。
或許有人說,聖人山的勾老先生都成了起秦國國師,神霄閣站個隊也沒什麼。
聖人山和神霄閣,刀屠寺不太一樣,雖然都是一個勢力的名稱,但,聖人山的人,都是以原本身份為主,是前往聖人山求學,學成之後,可以回到原來的地方學以致用,聖人山的人不會以山裡為家,那裡隻是求學的地方。
而神霄閣,刀屠寺,但凡上山,都是“出家”,以山為家而修道,一切利益都是以山門為重,一行一言都可能代表山裡的態度。
所以夏國皇都的事情,一些人就認為,或許是神霄閣認為,你聖人山的聖字輩參與天下紛爭,那就代表著聖人山歸屬了秦國,畢竟聖字輩的身份很特殊。
聖人山和神霄閣雖然不是死對頭,但也不是能坐下來好好聊的朋友,萬一秦國真的統一天下,聖人山不就壓神霄閣一頭了,這是神霄閣不想看到的,所以,既然你聖人山選了秦國,那我神霄閣選商國又有何不可?
或許這隻是神霄閣的一個理由,又有誰知道呢。
相較於與這件事,新王郝忈會邶璃這件事,更讓人。其實在夏國覆滅的時候,就有流言傳出,郝忈會自立為王,畢竟他的功績和能力實在是太大了,所謂功高蓋主。
於是乎,邶璃城的封賞聖旨,就變得讓人揣測,有些人認為,就看你郝忈回不回去複命了,不回,那郝忈的意圖就一覽無遺,要是回,那還回不回得來,就難講了,畢竟上兩年,北勤王世子在邶璃遇刺一事,傳得沸沸揚揚,私底下都在說皇室要拔出北勤王,雖然沒能成功。
….
提到北勤王,這一年半,也不是碌碌無為,南邊戰事如火如荼,北邊也不甘寂寞,與秦國相鄰的魏國,也長成了秦國的“照顧”對象,隻是北勤王的戰力比郝忈那邊略遜一籌,沒能吞了魏國。
雖然秦國沒能吞了魏國,但魏國還是覆滅了,因為魏國是被秦,唐兩國給吞了。
話說回邶璃城,郝忈本想繞路去瞅一下多少未見的女人,一解相思之愁,但還是打算複命之後在去,那時候就有更多的時間,順便把她接回領地。
在邶璃的皇宮,君臣兩人,還有一些重要人員的陪伴之中,交談甚歡,沒有人們所想的猜忌,那些猜忌的人,還是低估了郝忈與帝王的私下情誼。
......
商國大軍南下,比秦國吞並夏國的時間好要早兩個月,楚國即使戍邊王有些帶兵的能力,但各種關係勾心鬥角,甚至出現了背叛的情況,所以,楚國的滅亡,在很早以前就成為了定局。
而作為楚國皇室的薑氏兄妹,在最後的大戰中也被燒死在王城之中,與忠心的楚國子民一同九泉之下見列祖列宗。
隻可惜了那個美若天仙的安和公主,原本商戶可以饒了薑氏一族的性命,隻要交出安和公主,但作為安和公主的哥哥,戍邊王知道,安和進入商國皇室的後宮,隻會如同青樓妓女一般被商國皇室對待,薑佑可不想為了自己的苟且,而讓自己的妹妹墮入魔窟,而且他也不相信商國皇室會信守承諾,最後選擇這般下場。
正如薑佑所料,在楚國覆滅之後,楚國那些歸降的舊臣,隻有少部分人得到了承諾,大部分人都被抄了家,男丁全部充軍,女眷全部淪為官妓,犒勞將士,隻有年紀太小的孩子,幸運的逃過一劫,但也變成了最下賤的奴仆身份。
商國滅了楚國之後,野心膨脹的他們想對左右兩邊的秦,唐出手,奈何一路勝戰的他們卻吃癟,秦國那邊有神霄閣所在的山脈阻擋著,不好對秦國進攻,而秦國的那個好人確實強悍,最後也隻用了一點小伎倆,本就沒希望成功,就惡心一下秦國那邊。
對唐國那邊,兵力出動了不少,但唐國那邊防守的厲害,商國吞楚的時候,也忍著沒有過來趁火打劫分一杯羹,所以戰鬥力很足,而商國雖然勢頭很能,但也疲憊了,所以商國在唐國那邊一點好處沒得到,反而把自己的氣勢給打沒了。
而唐國也沒有防守反擊,像是劃清界限一般,井水不犯河水。
......
唐國,南邊安穩,北邊可就熱鬨的很,那個作為唐皇後的弟弟,武寇,自功打晉國開始,就像打了雞血一般,他的打仗天賦,得到了酣暢淋漓的展現,除了武寇的隊伍,還有一隻異軍,從海上突然冒出,與武寇在戰場上一左一右,配合得非常的默契,兩者收拾了晉國之後,前後沒差多少時間,就對最北邊的魏國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