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帶著老朱去穿越!
聽到王守仁乃是聖人,朱元璋頓時肅然起敬。
“聖人!我大明朝也有聖人,哈哈哈,這是天佑我大明朝啊!”朱棣也是撫掌大笑,大明孕育出了一個聖人,這對於整個大明來說都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
朱佑樘更是激動的全身都在顫抖“沒想到我大明也能出一位聖人,好,好得很啊!朕回去後就要重用王守仁,然後讓他教導厚照,從小有聖人的教育,我兒一定會出類拔萃的。”
“王守仁從小心思就不同常人,小時候與教書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先生說科舉就是最要緊的事情,可王守仁卻說讀書是為了做一個聖賢之人。”
朱元璋認可的點點頭“好一個聖賢之人,平常人說這樣的話,大多隻是空話,沒想到這個王守仁卻真的成為了聖賢,此等人物確實不凡啊”朱元璋說著,眼珠子咕嚕咕嚕的轉,一看就是在想什麼不好的事情。
朱棣一看朱元璋這個樣子,頓時笑道“父皇不會是想著要去弘治年把王守仁帶走吧?”
“什麼?帶走我的聖人?不可不可,就算是太祖也不能這樣欺負人啊!”朱佑樘頓時急了,他本來就敬重有文化有能力的人,而現在知道了王守仁將來會成為聖人,本就想著要重用王守仁呢,怎麼可能把聖人拱手讓給彆人,就算這個人是太祖也不行啊。
朱元璋有些氣惱的瞪了朱棣一眼,自己的小心思竟然這麼輕易的就被朱棣給看穿了。
“為什麼不能讓他跟咱走,你治下的大明烏煙瘴氣的,皇權旁落,身為皇帝竟然還被大臣們牽著走,留在弘治咱覺得可惜了。”
“不可以,不可以,朕以往隻是不願意去爭,可是並不是代表朕不會爭,朕已經想的很清楚了,以往自己的所作所為的確有些不妥,朕原本以為退一步海闊天空,可現在看來人的欲望是不可能被填滿的,朕越是退讓,這些人就越是蹬鼻子上臉,朕可以受委屈,但是絕對不能將來讓朕的兒子也受委屈,朕已經決心回去之後就要改變當前的局麵,而王守仁乃是大才,留著能夠幫到朕。”
朱元璋見朱佑樘突然有了決心,努了努嘴算是暫時不提這事了。
朱佑樘見朱元璋不說話了,還是覺得有些不放心,張了張嘴打算說什麼,這個時候趙長歌卻說道“聖人並非輕而易舉的就能成為的,王守仁也是曆儘千帆才最終完成了蛻變。”
“在弘治二年,十八歲的王守仁與夫人一起回餘姚,路過廣信的時候,王守仁拜訪婁諒,婁諒向他講授了“格物致知”之學,王守仁甚是喜歡,隨後他讀遍了朱熹的著作,思考所謂的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他下定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卻什麼都沒有發現,反而人病倒了。”
“就因為這個,王守仁開始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質疑,後來中國的哲學史就稱這件事情為“守仁格竹”。”
朱高熾此時也說道“一般人對於大儒所說都是推崇之至,程朱理學更是被無數的儒生認為是至理,沒想到這個王守仁竟然會去質疑,光是這樣,就證明了王守仁並不受思想的禁錮,他的確是一個不一般的人。”
“任何的成功都不是隨隨便便的,王守仁的一生也並不是一帆風順,在弘治五年的時候,王守仁第一次參加浙江鄉試,中舉後學業有成,他開始喜歡談論軍事,可惜二十二歲的時候考進士落榜了,二十五歲時王守仁再一次參加科舉,原本以為這一次十拿九穩,可沒想到再次落榜,他的狀元父親就開導他,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王守仁回答,其餘人都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到了弘治二十八年,王守仁繼續參加科舉,這一次因為考試出色,舉南宮第二人,賜二甲進士第七人,王守仁從此踏上了仕途。”
“好心性!”朱瞻基輕輕的拍了拍手“朕聽過不少人因為科舉落榜而心灰意冷,甚至再無勇氣參加科舉,而王守仁兩次落榜,卻能越挫越勇,不俗,確實不俗。”
趙長歌點點頭“與他的父親相比,王守仁在科舉之路上走的的確不順,有一個狀元父親,王守仁的壓力也挺大的。”
“誰能想到未來的聖人竟然會在科舉上屢次失敗,或許這就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意義吧,受儘挫折,方能使王守仁蛻變成為聖人。”朱祁鈺也緩緩的開口說道。
“王守仁的確受了不少苦,這科舉失利隻是其中一處磨難。在正德元年,宦官劉瑾擅政,逮捕了南京給事中禦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守仁上書想要救人,因此觸怒了劉瑾,被杖四十,貶到了貴州龍場給龍場當驛站驛丞。同時王守仁的父親也被趕出了京城,調任到了南京當吏部尚書。”
朱元璋此時不悅的輕哼了一聲“宦官當權,可恨!”
即使趙長歌也說了這劉瑾專權很大的可能是因為朱厚照想要劉瑾等人對抗文官集團,可是朱元璋聽到宦官亂政依舊覺得非常的氣憤,若是劉瑾這些人站在他麵前,他一定下令全部拖出去淩遲處死。
“劉瑾自然可恨,他是一個小心眼的人,王守仁得罪了劉瑾,即使被貶了,劉瑾也沒有想過要輕易的放過王守仁,在去貴州的途中,王守仁被劉瑾派來的人追殺,為了活命偽造跳水自儘才躲過了一劫、王守仁逃到了南京,找到了自己的父親,可王華卻對他說朝廷既然委命於你,那你就有責任在身上,你還是去驛站上任去吧。王守仁聽從了父親的建議,趕往了貴州龍場,也就是在這個地方,改變了王守仁的一生。”
“龍場在當時還是一個未開化的地方,不過王守仁並不是一個輕言放棄的人,他到了龍場根據風俗開化教導當地人,很快就受到了民眾的愛戴,也就在這個時期,他對於《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非常多的感悟,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他也是在這個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