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關注
120級噸的k120試車成功後,簡化縮小版的k30就更簡單了。
相比目前各國的火箭發動機,k120的最大特點就是簡單。
它的身上沒有密密麻麻的管線,全部儘可能集中,體積也儘可能縮小,技術標準還比同類型低一些,天生就是為了大批量生產準備的。
而按照傳統路線,大多是在製造方式上下功夫,比如幾年後開始成熟的3d增材打印技術。
不能說誰好誰壞,但簡單的結構容易提高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
接下來的時間裡,因為有從南機院及其附屬工廠調來的高級技師和教授,火箭各部件的製造速度陡然加快。
由於是第一枚實驗性質,較少的零件可以直接手工製作,造出來的產品反而會比批量生產更精良。
至於一般而言難度較大的殼體和燃料貯箱,因為火箭直徑隻有2.5米,完全沒有任何技術難點,多的是廠家能製作。
聲稱自己來開會的唐偉天也賴在了拖拉機廠,以參觀和協助指導的名義整天東摸西摸。
郭申發現這個老頭不簡單,雖然穿著看起來像學術敗類,但有極其深厚的航天知識,一問才知道人家的專業是宇航動力學。
航天局給予支持可不是客套話,而是確實有可能。
內容是一張幾個教授圍在半成品衛星麵前的照片,配文則模糊地暗示要探索航天。
“不要妄自菲薄,南機院這些年的努力我是知道的,國家剛剛開放航天市場,民營企業這麼積極也是好事。
“這又是哪個自媒體編的沙雕新聞?南機院怎麼說也是老工科學校了,咋可能和拖拉機廠合作?”
“樓上細說”
“開玩笑好吧,學校的附屬工廠都至少比拖拉機廠強吧?”
隻要伱們確實是在認真做事,航天局可以給予一些支持。”
得到大領導默許支持的蔣校長思考半天,然後指示學校官微發了條博客。
幾天後,一篇標題為“引領民營航天先鋒,高校與拖拉機廠合作造火箭”的文章出現在媒體上,迅速吸引了大量目光。
“領導,嚴格來說隻是他們的前身是拖拉機廠,現在已經不沾邊了。不過我們也肯定經過了詳細考察,絕對不存在弄虛作假的行為。我們的項目也是半公開的,媒體和業內人士隻要向我們報備,都是可以參觀的。”
聽到民營航天,電話對麵長長地嗯了一聲,明顯這才是電話的真正目的。
剛好林炬這段時間也在水南機院論壇,立刻看到了有關這條新聞的帖子。
當時簽協議的時候拖拉機廠還沒更名,又因為時間很緊,所以就用了新遠鎮拖拉機廠的名字。
divcass=”ntentadv”至於新名字他還沒想好,畢竟作為有係統加持注定不凡的拖拉機廠,名字不能太草率。
但此舉確實給了吃瓜群眾們極大震撼,就連南機院自己的師生每次看到都得捂臉。
“喂?領導,我是南機院的蔣玉圭啊。”
林炬知道後眼睛都紅了,一位宇航動力學的院士,要是能給他打工那該有多好,可惜差距太大沒可能。
華國航天由於起步較晚,運載火箭譜係豐富度和生產能力並不強,而發射需求卻是年年攀升。
這麼一番解釋,電話另一端的人已經相信了此事的真實性,也聽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
“什麼,正經人誰看學校官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