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星五號、ss、長征九號以及新遠三號的一係列重型火箭對比圖中,新遠三號直接高出一截,看起來大了一號。
“……”
由於將預計在下個月試車點火的第一代猛禽發動機,最大推力隻有185噸,預計采用29台猛禽發動機才能達到5400噸推力。
新安xc4的x151智能駕駛係統在汽車界投入了一顆重磅炸彈,特斯拉聯係了穀歌,雙方對x151的評價很一致:這t是未來產物吧!
汽車上就是如此,很難想象用在航天上的智能控製係統該有多可怕。
這個問題av的主持人也問了出來。
巨大的新遠三號豎在活動發射台上,液氧騰起的白霧在陽光的照射下並不是那麼顯眼,或者說被巨大的箭體所襯托,看起來不那麼明顯了。
在以往發射火箭是大事,av對大型航天器或者載人發射任務都進行直播,結果這兩年太多,搞得主持人都有點火箭基礎知識功底了。
對於最後一句話,馬一龍很認可。
特斯拉實驗室跟老馬說三年後達到x151的水平,可那個時候新安早就不用x151,都排到x191去了!
主持人:“可是失效的發動機位置可能是無規律隨機的,這樣不會導致推力失衡火箭偏移嗎?”
芯一級布置19台發動機的可靠性問題被已經服役多時的k380所打破,隻有少數人依舊懷疑集中布置對氣流通道的影響是否太嚴重。
這樣誇張的火箭豎在那裡比新遠二號甲還震撼,仿佛周圍的環境都等比例縮小了一樣。
差距大的令人吃驚,要想達到x151級彆的駕駛技術,要麼依靠豐富到恐怖的數據學習,要麼就發展能力極強的人工智能。
主持人:
“……我們看到新遠三號巨型火箭為了可回收采用了芯一級布置19台發動機的設計,那麼趙院士,您能告訴我們這種設計的難點嗎?”
“斯科特,我們要堅定對星艦的信心,隻要控製係統過關,發動機越多其實越可靠。”
不說彆的,光是探索者機器人就夠一大批機器人公司瑟瑟發抖了,原本在此方麵自覺領先的波士頓動力看了都咽口水。
王總師:“在最壞的情況下,15台發動機可以以112的功率輸出推力,依然能保證約7200噸的推力,多飛一會就行。”
星艦飛船自重也降到了65噸,比送林炬往生的星艦要低20噸,有效載重120噸,低60噸,裝備分兩圈布置的6台猛禽真空版發動機,推力1100噸左右,需要三台發動機一起進行降落回收製動。
k380v型全流量液氧煤油發動機,比衝331秒,海平麵推力399噸,噴管最大直徑隻有2米。
總裝大樓為了裝配這枚火箭提前兩個月進行改造,以半露天的方式進行總裝作業,樓頂跟違章建築一樣搭建了更高的棚子。
雖然老馬作為首席工程師有決策權,但芯級33台發動機的設計還是讓其餘工程師害怕,雖然有27台的重型獵鷹在前,但後者可是cbc,不能一概而論。
現在老馬反而有些期待新遠三號發射成功了,雖然隻有19台發動機,但也能說明多台並聯的可行性是不低的,好如期推進星艦計劃。
如果林炬知道競爭對手希望自己成功,恐怕也會失笑吧。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