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飛推力870噸的中大型火箭,7台液氧煤油發動機,可回收,怎麼聽著有點熟悉?
除了7台k120取代9台梅林1d發動機,青龍二號可以說就是pus版的獵鷹9號,外觀看上去都一模一樣!
而且作為光杆火箭,青龍二號一樣可以發展cbc構型的“重型青龍”,不回收的最大eo運力就達到了81噸,妥妥的超重型火箭了。
重型獵鷹需要不回收才能達到的60噸運力,重型青龍回收就能做到。
而且和獵鷹9不一樣,青龍二號首飛即回收成功,完美複刻了新遠當初成功的步伐,讓投資人心中大定,不那麼急著馬上推動藍劍航天上市了。
在許多人歡呼鼓舞民營航天崛起時也有人發現了問題:
回收係統,買的;發動機,買的;就箭體是自己造,這怎麼有點像各大手機廠商?
關鍵部件買回來自己組合,製造高技術含量的火箭,這能算自己研發嗎?
當然算,而且大家很樂意。
青龍二號3.5億元的國內報價馬上就接到了單子:航天局準備年底進行天舟二號,上麵已經決定了就用青龍二號。
如果老是用新遠的火箭顯得有點那啥,但要是雨露均沾那麼航發委就可以出麵說是蹄質改革,優化產業結構,精簡航天局任務了。
而且3.5億對航天局來說真不貴,比不能複用的火箭便宜多了。
畢竟長七那離譜的b構型,9台k120還要整體回收,載荷係數確實低的可憐,但是航天局沒停,打算繼續下去,而且即將首飛。
而且長征七號的成本的複用成本才1.5億多一點,該省還是要省。
青龍二號火箭現在也足夠便宜,剛好填補一下空擋也挺好。
國內的其他民營企業也被青龍二號的成功給予了很大信心,也認為這種模式可以繼續下去,快速提高自己的火箭發射成功率。
這同時也深刻影響到了國外的航天界。
8月24日,歐空局內一個平平無奇的常務會議上,意帶利代表巴迪斯語出驚人:
“各位,我覺得阿麗亞娜火箭沒必要繼續發展下去了。”
此話一出,最激動的髪國代表安托萬噌地一下跳了起來,直指著巴迪斯的鼻子怒罵:
“阿麗亞娜5是歐洲重型火箭最後的榮光!沒有它,歐空局就沒有自己的重型火箭!伱是要斷絕歐洲的宇航學嗎?”
巴迪斯不緊不慢:“阿麗亞娜5的發射費用已經達到了20億美元!諸位,新遠二號的國際發射報價才1.3億美元,不能回收的火箭不值一文,我們需要的是能夠回收的新一代火箭。”
帶嚶代表:“如果要發展新一代可複用級彆的重型火箭,恐怕帶嚶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
對於帶嚶提前帥鍋的行為各國已經習慣了,巴迪斯隻是翻了翻白眼,然後正聲道:
“意帶利有自己的重型火箭‘維內托1號’,它能在複用的同時將30噸載荷運往軌道,並且每次發射隻需要2億美元,是阿麗亞娜的十分之一!”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