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信息傳播速度是光速,但如果是簡單的信號複刻那依然需要處理時間,而且畢竟機器人與人類之間依然有著巨大差距,必須有底層的ai係統配合。
耳麥中傳來後台一切準備就緒的訊號,張偉先抬起了右手,在空中抓了抓。
然後在兩名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張偉的五指、手腳關節、腰上安裝上了各種設備,最後從上方垂下一個與眾多線束相連的頭盔。
divcass=”ntentadv”當張偉戴上這些裝備的時候,已經和勇士一號看起來差不多了。
一連串的參數讓周青峰看得眼睛發亮,他還不知道這裡麵絕大部分都是暫時無法實現的理論數據,隻會不斷發出驚歎。
勇士一號機器人體型與人體相仿,防高溫防水,還可以繼續裝備防護措施,足以代替人類,現在就由我們的操作員張偉為大家演示。”
同時因為所有關節都有同步傳感器,機器人的全身也發生了微微的調整絲毫沒有僵硬的感覺,在眾人眼中,勇士一號就好像突然“活”過來了,充滿了靈性。
微電子部門的工程師站在展台旁,一臉意料之中的表情,得意地扶了扶黑框眼鏡。
周青峰看著勇士一號突然就在跑步機上“咣”“咣”地走了起來,渾身運動流暢自然,不由得瞪大了眼睛仔細觀看。
現在勇士一號依然搭載了特彆調教的ai,利用和張偉長時間的訓練數據庫對其本人的動作習慣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有ai的刻意配合,才能做到如此極致的流暢動作。
這次參展的就是勇士一號機,不過並未搭載“勇氣”ai,隻是個空殼子,但確實是實打實能動的空殼子。
現在可是2016年,當“勇士”威武的體型出現在人們麵前,一下子就震懾住了沒見過世麵的“土包子”們。
將機器人吊起來同樣還是為了避免出意外摔倒,倒不是會對機器造成多大損害,主要是200多公斤的重量已經接近萬向跑步機的承重上限了,要是摔一下沒準就把跑步機搞壞了。
周青峰更是已經自動將流浪者號機甲和勇士一號重疊,雙眼冒出星星。
對於非ai操控,並不意味著就完全不需要ai,隻要獲得同步操作員的數據就行。
至於為什麼不展示“勇氣”,主要還是其訓練過程沒結束,作為完全自學習的ai它的模式和常規思路完全不同,一切從學習中獲得,沒有海量的樣本學習,“勇氣”的表現絕對不儘人意。
在張偉幾乎和勇士一號人機合一的配合下,後者的展示非常完美,除了崩跳類動作為了防止破壞萬向跑步機沒有進行,其他都很完美。
早就已經熟練的張偉嫻熟地做了幾個測試的動作,確認了勇士一號各部分子係統正常,就開始了已經排練多次的演示。
他利用自己的體型優勢擠到最前,看著公示的勇士一號介紹:
“‘勇士i型地麵通用人形輔助作業機器人’簡介:
&n
體重:266~307公斤視設備安裝情況而定)
甚至在展示了幾分鐘後,勇士一號腳底的萬向跑步機關閉,張偉直接操控機器人,在圍觀群眾的驚呼中大步走到展示台邊緣,輕輕低下身體,向愣神的周青峰伸出了金屬手掌。
周青峰看著站在自己麵前極其高大的勇士一號,顫抖地伸出了小手,完成了一次極具意義的握手。
而隔壁航天科工和北方兵器展區的工作人員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湊了過來,目瞪口呆地看著和多位觀眾靈活互動的勇士一號。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