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熹宗
&n,或者說整個h2家族係列都是走的蘇式路線,不同於美式航天飛機與火箭助推器作為一個完整係統參與入軌,h2係列是完全作為載荷被打上去。
甲烷常規版將三台a100核動力發動機改成了三台50噸級液氧甲烷發動機,噴管都是為真空特彆優化所以非常巨大。
整機空重78噸,比核動力版輕一些,裝載氧化劑和燃料共14噸,整備發射質量95噸左右,最大起飛重量132噸,貨艙可以容納最大37噸貨物。
這是什麼概念?c919的空機重量42噸,最大起飛重量也不過70多噸。
當航天局來基地的領導和林炬一起在廠房進行下線儀式時,無人不被這龐然巨物所震撼。
&n為了做到100次全壽命不換隔熱瓦,並不像阿美和聯盟一樣使用一塊塊的隔熱瓦拚接,從內部就是一個整體,外麵除了留給設備檢修和艙門的縫隙處理,幾乎就是完美的光滑過度,和客機一樣。
除了要承受幾乎機身兩倍高溫的機鼻使用了部分黑色加強隔熱瓦,其餘均是暗灰色,在明亮的廠房裡顯得非常乾淨。
翼展38米,差不多是h1寬度的7倍,視覺衝擊力極強。
&n光是機身就近10米的寬高,幾乎有些暈眩。
“這……我們造了這麼大的航天飛機?雖然早就看過你們的計劃,但這還是太大了,太嚇人了。”
他的旁邊,是已經即將退休的老航天人紀秀華,它就在前年半退休的時候才參加過節目,講述80年代航天局之所以不跟隨潮流發展航天飛機不是技術因素,而是航天飛機落後。
等h1打破這個印象後他又認為航天飛機失敗的原因是太大,不安全,小一些就要靠譜一點。
&n時,紀秀華一下就成為了堅定的航天飛機派。
紀秀華:“這麼大的航天飛機,那天宮空間站的上限就不是280噸,是500噸以上了。”
其餘人微微一愣,然後明白了過來。
今年的天宮二期計劃已經完成,主體的兩個實驗艙已經成功發射並運行,明年的三期工程也很快就要結束。
暫時在航天局的規劃中,天宮空間站就隻有這三期,一方麵是夠用了,另一方麵則是天宮空間站的結構承受不住更多的質量。
現在的天宮空間站是三代技術,強度全靠各艙段的對接口保持,平時還好,但如果需要變軌,比如防止碎片撞擊,那麼如果整體質量過大,對接口就可能會無法承受強度損壞。
現在的天宮空間站主要依靠以62為基礎的幾個大型艙段作為“代替桁架”,它們的對接口尺寸大可承受的力也更大,但三期工程完畢後280多噸的質量也就是安全範圍內的極限了。
天宮空間站雖然對於國內已經是完全夠用十年,但考慮到還有對外合作,就必須再考慮拓展問題。
h2顯然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為現在的空間站定製桁架由航天飛機安裝,鋼結構桁架的組合體潛力一下就躍升到千噸以上,把壓力從艙段轉移到了桁架上。
桁架改造方案還能為空間站延壽,修修補補把預定的10年壽命延長到20年左右都問題不大。
&n,兩架百噸級航天飛機竟然同一時間總裝完成,第三架完成度也極高,這樣的製造能力簡直超乎想象。
不過他總覺得有點違和,感覺哪裡不太對,看了半天才等到一群人小跑過來,搭著腳架將兩朵大紅花分彆放在兩架航天飛機的機鼻上時,終於才滿意地點了點頭。
在他的旁邊,林炬和謝廖夫並排站在一起臉上也是無法壓下去的笑容,後者更是用隻有自己能聽見的聲音喃喃著“烏拉”。
&n按照‘山海’的規劃提前41天下線,你太棒了,我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太空前進。”
&n很重要,這樣的大型機動平台能做的太多,下個月我們就要啟動宇航員的訓練工作,前進號的組裝十分複雜,需要最優秀的宇航員。”
十多分鐘後,現場所有工作都已經到位,一行人趕忙走到兩架航天飛機的中間站好,他們的後麵是174名總裝車間和關鍵部分製造的職員。
攝像師站的比較遠,他想要畫麵裝下兩架航天飛機的全貌,h2那龐大的體型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