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炬:“還有一件事,各位,如果我們資金充裕些是不是可以嘗試開發一下超音速公務機?老是用軍用航線飛教練機影響不太好。”
divcass=”ntentadv”謝廖夫:“這件事恐怕安德羅夫更有發言權。”
安德羅夫:“幾倍音速?十倍嗎?要不要我們直接用雪鵠的機體改造?從這裡飛京城15分鐘就能到。”
“……”
謝廖夫:“如果你能說服民航總局辦下適航證,那麼我覺得我們應該沒意見,另外比起這個我寧願坐火箭。”
……
“伊西斯一號是naca首個著陸月球的核動力月球車,也是月球上單個最大最重、探測能力最強的月球車,它將為人類對月球的資源探測提供更多視野。
伊西斯計劃負責人吉姆·弗裡表示:這是我們所建造過最強大的巡視器,同時也是凝聚希望的月球車,它攜帶了3克阿波羅計劃帶回的月壤,現在我們將把它們送回月球。”
伊西斯一號行動匆忙,沒有時間從全世界收集十萬個名字帶上去,而是從登月博物館裡摳出了三克月壤,寓意重返月球。
3月5日的時候,伊西斯一號成為了四個月後阿美第二個抵達月軌的航天器。
此時它正在逐步降低軌道,準備降落在南極的艾特肯盆地,以及庫姆撞擊坑周圍。
本次著陸過程依然進行全球直播,不過人們的興趣並不是很高昂。
現在,看向月球的目光更多的聚集在曙光二號上。
從2月14日進入月球軌道開始,全世界就在等待“滿月”執行無人登陸任務,不過曙光二號似乎並不急著登陸,一直在繞著月軌轉圈圈。
曙光二號原計劃是在2月20日進行無人登陸任務,然後2月24日裝上月壤上升對接飛船,將樣本轉移後飛回地球。
但是在準備登陸的前一天出現了一點意外,玉兔三號在內的8台探索者ii機器人對預計著陸點進行了提前檢查,最後發現有點問題。
庫姆撞擊坑地下很淺的地方就是冰層,這就導致覆蓋在它們表麵的月壤雖然也不少但是很鬆散,“滿月”8噸推力的反推發動機隻要多停留0.5秒就會吹出一個大坑,極有可能導致著陸腿支撐失衡歪斜。
之前玉兔三號的著陸器就吃過類似的虧,但是它的發動機推力很小質量也輕,“滿月”可是個大家夥。
航發委花了半個月時間繼續找合適的登陸地點,最終定在撞擊坑邊緣外的一塊空地,內外落差不大而且月壤很紮實,著陸腿會陷進去5到10左右卡的很穩。
還好是提前做了無人登陸測試,否則正式登月時遇到這個麻煩才是真的棘手。
登陸的時間選的也很碰巧,和伊西斯一號隻差了10個小時……
1噸重的月球車和23噸重的著陸器哪個更有看頭自然不用多說,所以naca被狠狠地搶了一波流量。
尤其是兩個著陸器都準備落在庫姆撞擊坑附近,要不是時間錯開,怕不是還有空中撞車的風險?
京城時間3月7日晚上18點,在庫姆撞擊坑1號著陸點附近,兩隻玉兔三號以及帶著它們著陸的著陸器共同發出無線電信號為“滿月”提供精確定位導航服務,“滿月”和曙光二號飛船指令艙斷開連接,開始緩緩下降高度。
偷襲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