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環保問題
“人力操縱季節變化,逐日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
“我國科學家近日展開了一次大功率天地電能傳輸試驗,峰值功率超過2300千瓦。”
“無線能源時代已經來臨,蓉城計劃將在10年內全部使用清潔的太空電力。”
“國際生態專家批評微波電力傳輸:這是對自然規律的嚴重乾擾。”
“‘一夜綠頭’,長安科技大學團隊提前帶來春天。”
“……”
“好好好,我們要加大對逐日計劃的投資!”
林炬拿到赤烏三號試驗成功的消息和媒體速度差不太多,畢竟他要關心的事也太多。
不過和媒體相比,他卻掌握了這次試驗的精確數據。
用一個詞來形容:順利。
當然實際應用還是需要進行破碎處理,但它可以直接對礦石進行粗煉,先一步去除那些熔點低、占比高的雜質,這樣再進行激光精煉就能大大提高效率。
持續10分鐘接收功率2320千瓦,可以點亮9000多盞路燈,已經具備了實用價值。
今天已經是1月12日,按照往常慣例已經開始因為年味而變得輕鬆,但基地上層依然在緊繃著高速運轉。
接收效率在移植自千鈞棒一號的精確聚焦係統加持下成功達到預期目標,也就意味著第一期160兆瓦空間電站已經具備建造基礎,足夠開始施工了。
丁必筠提出的微波煉礦當然是應用於月球,而且與激光冶煉並不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