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恐怖的情緒也被特羅克帶給了康納,後者同樣深感害怕,但突然身體一顫,用驚喜的聲音說道:
“不,有人比我們更緊張!露西亞好像也一無所知,他們才是最怕的人!
哈哈哈,沒錯,他們也在打探消息!”
……
“世界緊張度+50”
林炬點擊鼠標右鍵,然後卸載,移除了才玩十幾分鐘的“鋼鐵雄心4”。
被鐘成強製關在航發委工作的這些天,他甚至開始摸魚打遊戲,像“鋼絲”這種隨時可暫停的戰略遊戲就相當合適。
不過他是個不折不扣的菜鳥,經過了痛苦的新手教程,他已經深刻認識到了成為一個指揮家有多困難。
彆說指揮一個國家,即使幾千人的後勤和管理就足以牽扯全部精力,運輸大隊長營長級彆的指揮能力還真不算太差。
“林總!”
辦公室門外傳來聲音,林炬熟練退出桌麵,然後認真地注視著屏幕上打開的文件,悶聲說道:
“請進!”
進來的秘書疑惑地看著空調房裡狂轉風扇的機箱,然後才彙報道:
“林總,這是上麵剛剛提出的文件,要求征集意見。”
這段時間上麵的變化隻能用日新月異來形容,在文明危機以及太空戰爭的作用下,各種文件和改革像雨後春筍一樣密集地冒了出來,無數空缺等待完善,不時就會補上某個忽視的漏洞。
但即使這樣也隻是暫時糊牆而已,隻是提前為未來做一點準備,到時候肯定還需要變革。
“關於擴大人工智能大規模應用以及人力資源合理安排的有關意見征集意見書?”
林炬飛快地閱讀下來,發現還和自己有關。
目前當世的主流看法是,自動化會導致一定程度的失業問題,尤其是人工智能來臨,大規模取代人類造成事業的風險是不能忽視的。
然而太空危機卻又產生了新的變數:
在以前,工作崗位是數量是一定的,如果不能及時創造新崗位,就避免不了失業。
而現在經濟增長已經趨於放緩,失業問題就顯得尤為突出。
不過在太空危機的背景下,又完全是另一種情況:
太空建設能夠催生海量的工作崗位,需要不計其數的資源,將產生人力缺口而不是富餘。
造一輛自行車,需要一個鋼管廠,需要一個螺絲廠,還需要一個電鍍廠,這就能夠生產一輛不錯的自行車。
造一輛汽車,需要一家鋼鐵廠生產車體,需要一家專門的螺絲、墊片供應商,需要一家電氣設備製造廠,需要一家儀表廠,需要一家輪胎廠,還需要單獨生產發動機、變速箱等,複雜程度一下子就上升起來了。
如果是造船,那不僅需要更多種類的工廠,所需規模也更大,需要的人數也更多,供應鏈範圍將涉及數百萬人參與。
如果要造一支太空艦隊,建造數座太空港口,籌備太空大戰所需的物資,又要多少人?
直接從業者至少數十萬,服務這個體係的人將會高達幾千萬人,幾乎涵蓋所有家庭。
雖然這是至少十年以後才會發生的事,不過早做準備是萬萬沒錯的。
技術行業對於高知識人才的渴求是無窮無儘的,在未來培訓一個人去做太空工程師肯定比去流水線打螺絲創造的價值更多。
現在林炬拿到的隻是一份很粗糙的提議,專門強調了新安建設的無人化工廠以及籌劃中的無人網約車計劃,將其作為觀察人工智能深入生活的樣板。
閱讀完文件以後,林炬沉默了一會兒敲著桌子,對著秘書說道:
“去讓小王(新遠的秘書)過來,我找他問些事。”
……
9月23日,在外界巨大的關注與輿論風潮中,首批“華美自由貿易訪問團”飛抵京城,受到了國內正式以及多個企業的熱烈歡迎。
萊特利公司的代表當晚就離開了京城,坐上新遠的C810抵達蓉城。
葉長思親自出馬,與萊特利公司的代表組織了一場多方談判。
嚴格來講,這次合作與新遠關係不大,主要是進行牽頭,將會有三家國內公司(民企)與萊特利機械對接,獲得對方不少技術授權以及精密加工設備技術轉讓。
地點是在蓉城郊區的某度假村,連上翻譯到場的就有幾十人,不過現在大部分人都在把視線集中到葉長思身上。
“這些技術參數的伺服電機、機械臂關節、材料專利,我們都要。”
葉長思在對方提供的技術目錄上補了一些,都是些較為先進的產品,但並非頂級,屬於消費級市場中較為高端的一類。
準確的說,是能夠用在人形機器人上麵的。
新遠已經生產過數百台人形機器人,雖然是完全自主製造,但很多地方無法繞開現有專利,能生產卻無法進入市場,同時沒有進行量產,成本相對很高。
林炬同樣希望推廣人形機器人,那就隻有降低技術參數,同時把大部分零件外包出去,由可靠的供應商生產。
萊特利機械公司的代表凱文看了幾眼,確認都不是特彆先進的產品,當即點頭允諾:
“沒有問題,不管是成品或者技術,我們都願意提供,還需要其他的嗎?”
葉長思:“暫時就這些,除此以外再定製一批開源的加工設備,和之前告知你們的差不多。”
凱文依然點頭,這才是他期待的重頭戲,哪怕新遠壓了價,也是筆了不得的大單。
“按照之前的約定可以,不過我還是想提醒你們,這些設備沒有軟件也沒有折扣,同時會非常難使用,當然這隻是我們的建議。”
“謝謝,就這樣。”
新遠的產能當然也是需要擴張的,B級基地不管是大小還是產能都開始進入瓶頸,在係統沒有反應的情況下,基地隻能自行擴張。
自己硬生產高端設備當然可以,不過資金消耗大和耽誤正常生產,如果是攻克技術然後扶持國內產商,又存在技術升級周期問題,等待時間太久。
新遠的選擇是雙線戰略,一邊慢慢磨技術扶持國內廠商,同時也大力外購,反正現在的新遠幾乎沒有了資金障礙,大不了葉長思讓林炬去伸手要。
這些國外供應商也不會怠慢這樣的大客戶,算上整理廠房和調試,其實也得半年以上時間。
(本章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