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壽寧侯!
東廠最近比較忙,因為蕭敬敏銳地發現,這段時間,弘治皇帝對海外暗探比較感興趣,尤其在意有關南洋諸國送來的奏報。
因此,蕭敬特彆吩咐下去,東廠全力偵查南洋諸國。
畢竟是弘治皇帝身邊的老臣了,這麼重要的細節怎麼可能不注意。
東廠就是皇帝的耳目,主人想看哪裡,東廠就要想儘辦法,必須讓主人看到。
這是為人臣子的基本操守。
嚴格來說,蕭敬還不算是臣子,司禮監掌印太監兼東廠督主,這職位看起來夠囂張了,但是,再大你也是個宦官,宦官就是內臣,用我們現在的話說,不過就是個死太監嘛。
臣子是文臣武將,內臣嘛,說白了就是皇帝的家奴。
但是,大明朝的死太監可沒那麼簡單,其位高權重者,堪比內閣首輔。
在大明朝,宦官也具有一定的權力,甚至出現過站皇帝劉瑾,九千歲魏忠賢這種囂張程度令人發指的死太監,但是,明朝的宦官權力再大,大到一手遮天,卻沒有一個敢造反。
生理上的缺陷是其中一個因素,你又沒後,你做了皇帝,傳給誰啊?
更重要的,宦官的權力其實就是皇權的一種表現。
換句話說,宦官就是皇帝的代理人。
宦官的崛起是從大明朝第五個皇帝朱瞻基開始的,自朱元璋恢複科舉之後,至朱瞻基在位,經過五十年的發展,文官集團已經形成規模。
雖然朱元璋早就把天下萬事萬物規定好了,但是文官集團的發展還是遠遠超出朱元璋當初的預期。
他們已經不僅僅是朱家的打工者這麼簡單,現在腰板硬了,已經開始伸手要股份了。
朱瞻基時期,雖然三楊內閣是明代最著名的內閣之一,這是事實,但是文官集團的勢力,確確實實已經開始製約皇權,這也是事實。
其實,朱瞻基這個皇帝執政還算勤奮,相對也是寬厚仁慈,唯一的小毛病就是有個愛好,鬥蛐蛐。
就這麼點小問題,卻被人起了個外號,叫蛐蛐皇帝。
這下子,朱瞻基怒了,老百姓還能有點娛樂活動呢,我又沒耽誤正事,玩個蛐蛐怎麼了?
如果是朱元璋被人起了外號,這事就好辦多了,拉出去砍了唄,這麼簡單的事有什麼好考慮的。
換成朱瞻基就不行了,朱元璋殺人不眨眼,朱棣緊隨其後,不甘示弱,還整出來過滅人家十族的花樣,等到他爹朱高熾上台的時候,風格大變,以仁治國,與民休息,隻是他爹身體不好,隻當了十個月皇帝就再見了,結果自己上台,難道要繼續大開殺戒?
那肯定不行,剛剛出現的安定團結大好局麵,你一上來就把人砍了,鬨的人心惶惶,豈不是又亂套了?
可是,文官集團屬於蹬鼻子上臉型的,你越是不理他,他越興奮,今天要求漲工資,明天就伸手要股份,這樣下去,大明還姓不姓朱?
於是,朱瞻基想了個辦法,那就是重用宦官,來抗衡這個文官集團。
怎麼重用呢,很簡單,設置內書堂,讓宦官讀書,學文化。
文官集團為什麼這麼利害,最大的原因,在於他們讀過書,心眼賊多,所以,我讓宦官也去讀書,長點心眼,以後就可以跟你們抗衡了。
其實,選擇培養宦官也是無奈之舉,因為手上實在沒有彆的籌碼。
在朱瞻基做太子的時候,就隻有宦官陪伴左右,這些宦官對他很好,並且言聽計從,對於朱瞻基來講,這些宦官就好似家人一般。麵對大臣的步步緊逼,朱瞻基左右四望,眼前能拿出手的,隻有這些聽話的宦官。
雖然朱瞻基很清楚啟用宦官的危害,也清楚為什麼太祖禁止宦官乾政,但對比那些士大夫,他更相信官宦,於是朱瞻基邁出了第一步,教授宦官讀書。
第二步,是宣宗令內閣擬旨和伴隨而來的批紅權。
一般來說,章奏的批改都出自皇帝一人之手,不可委托於他人。到了朱瞻基,自己忙不過來,開始令內閣楊士奇等人參與批閱章奏。但是你幫忙可以,批複權不能給你,於是,內閣成員負責把批閱建議寫在紙上,並貼在各奏疏的背麵,交給皇帝看,最後由皇帝親自禦批,稱之為票擬。
可是,這些票擬都要朱瞻基親自批朱,也不是那麼容易到的事,於是開始出現由其他閣臣或者宦官代為批紅的情況,經過內書堂訓練,代替皇帝批紅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就應運而生了。從此以後,宦官不再僅僅是家奴,人家也開始辦公了。
自正統皇帝朱祁鎮開始,司禮監實質已成為內廷的另一內閣,司禮監掌印太監實際已成為與內閣首輔對柄機要的“內相”。
明史有雲遂專掌機密,凡進禦章奏及降敕批疏,無有不經其出納者。
現在問題又來了,宦官權力大了,控製不住怎麼辦?
這個問題,朱瞻基早就考慮過,一來宦官是自己兒時玩伴,二來宦官無後,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宦官的權力看似很大,但是其背後永遠有一隻手控製著。
這隻手就是皇帝,給你權力,你就是內相,不給你權力,你啥也不是,甚至不如街邊一條狗。
這也是為何劉瑾、魏忠賢這麼囂張的人物,被正德皇帝、崇禎皇帝彈指間就滅的渣都沒了。
大明的太監看似威風,實則是狐假虎威,你囂張可以,但是你必須時刻清楚一件事,人家怕的是你背後那位,而不是你這個沒卵子的死太監。
所以,明代皇帝給了宦官很大的權力,但是縱觀明朝曆史,卻沒有哪個太監乾過謀反的事。
蕭敬自幼入宮服役,因聰明伶俐,被選入司禮監內書堂讀書。他學習努力,進步很快。天順初年,任長隨。成化三年,調到內宮監,負責管理倉儲糧餉,算賬那叫一個明白,辦事那叫一個利索,所以,很皇帝的器重。
而且,蕭敬為人正直,做事秉公執法,這使得不管是內臣還是外臣,對他都很敬重。
弘治三年,在眾人建議下,弘治皇帝正式起用他為司禮監太監,參與一些重大的軍政問題。
蕭敬曆經三朝,為人謹慎,熟悉典故,每當皇帝詢問什麼事,他都了如指掌,對答如流。
這並不是什麼天賦異稟,而是其背後付出過艱辛與汗水,每當皇帝對某些事呈現出關心,蕭敬便會在下麵做足功課,等到皇帝問起時,才能做到對答如流。
成功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眼下弘治皇帝開始密切關注南洋諸國的奏報,這也讓蕭敬不得不反複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
為什麼陛下開始關注南洋,是因為下西洋嗎?
可能有這個因素,但是下西洋之前,大明與南洋諸國的商貿已經開始,人家甚至還來朝貢,難道陛下害怕南洋諸國攔路搶劫下西洋的船隊?
就他們那點人,那點兵,他們敢嗎?
如果不是下西洋,那會是什麼?
突然,蕭敬倒吸了一口涼氣。
莫非,陛下有意效仿先祖,如文皇帝征安南那般,集結大軍,揮師南下,將南洋諸國並入大明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