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攆他走吧,無異於自己打自己的臉。
隻好先留著當個混子,幸好有李東陽和楊廷和入閣,內閣的人手並不緊張,多個混子也無所謂。
焦芳也不在乎彆人怎麼看他,反正自己就是靖王的狗腿子,那又如何?
“三邊總製楊一清。”
劉健等人對視一眼,漠北一戰,楊一清確實功不可沒,而且此人有多年戍守邊關的經驗,如果由他來出任榆木川都司的都指揮使,是個不錯的人選。
但問題是,這個人是靖王指定的。
這就相當於,靖王對楊一清有知遇之恩,若是再委以重任,就相當於,整個榆木川都司的勢力範圍都成了靖王的。
眾人對靖王本就心存芥蒂,怎麼可能放任其勢力一再誇張?
更關鍵的是,榆木川都司對京師的作用太重要了,不僅是保護京師的屏障,更是直接威脅到京師的一把利劍。
如果榆木川都司的所有權捏在靖王手中,就相當於人家隨時隨地都可以威脅到京師的安全。
雖然從現在來看,靖王所做的一切,都是以大局為重,並沒有以公謀私,也沒有做出任何對陛下不忠的表現,可是有句話叫做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誰知道是不是裝的呢?
如果人家真的在謀大局,那就太可怕了。
“楊一清雖然可以勝任,但是,他這一走,西北軍政怎麼辦?”
劉健並沒有拒絕焦芳的提議,而是拋出另一個問題,他去榆木川,行啊,三邊總製怎麼辦?
焦芳自然明白劉健等人的心理,淡淡一笑,道“如果榆木川都司建立起來,三邊總製的作用就沒有那麼重要了,兩者孰輕孰重,諸位大人還看不明白嗎?”
三邊總製是明朝特有的一個官職,又稱為“總督陝西三邊軍務”。
因陝西北部沿邊分設延綏、寧夏和甘肅三邊後,各鎮奉命獨自承擔轄區內禦邊任務,凡遇戰事,相互無協防職責,故多有敗績。為有效鞏固西北邊,設立“總督陝西三邊軍務一員”,簡稱三邊總督,總攬其權。
這類官銜和巡撫、總督類似,統稱為督撫類,是一種時代的產物,如果大明的疆域向北擴張,那麼,陝西三邊的壓力便可減輕大半,甚至,這個職位都可以取締,所以,焦芳說“沒那麼重要”,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劉健當然知道兩者孰輕孰重,問題是他不想讓靖王的人上啊,哪怕楊一清並不是靖王嫡係,隻是一起打過仗,也不行。
想到這裡,他看了看其他人,發現謝遷一幅欲言又止的樣子。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於喬,你有什麼想法,不妨說說看。”
謝遷也清楚焦芳和劉健各自的想法,從他內心來講,自然是支持劉健的。
“倒是有個合適的人選。”
“哦?”劉健眼前一亮,趕忙說道,“此人是誰?”
“戶部左侍郎劉大夏。”
焦芳聞言說道“劉大人是有才乾,但他並無帶兵經驗,如何能鎮守邊鎮?”
“焦大人此言差矣,”謝遷搖搖頭,說道,“弘治二年,劉大人調升廣東右布政使,田州、泗城的動亂就是劉大人平評定的,後來又鬨山賊,亦是劉大人奉檄文討伐。”
“區區山賊而已,如何能與凶悍的蒙古騎兵相提並論?”
謝遷繼續說道“諸位大人可還記得成化十六年,朝鮮國王要求改變進貢路線的事?”
眾人點了點頭,朝鮮李氏入大明朝貢,向來都是由鴉鶻關入明境。成化十六年,因為建州女真半路攔截,朝鮮要求改變進貢路線,改從鴨綠江進入。有位朝鮮藉的中官為此求情,朝廷百官都表示同意。
可能大家覺得,改個路線而已,無所謂的事嘛。
可是,劉大夏卻發現了問題,說道,從鴉鶻關出遼陽,需經過廣寧、前屯衛,然後入山海關,彎曲迂回地繞了四個大鎮,太祖太宗皇帝豈會不知?之所以讓他們繞路,恐怕其中另有深意。如果自鴨綠江走大路抵前屯衛、山海關,說不定他日會帶來憂患。所以,這件事不能批準。
眾人恍然大悟,這才停罷此議。
事實證明,劉大夏敏銳地捕捉到了問題的關鍵,這樣的細節,足以體現其非凡的軍事才能。
劉健滿意地點了點頭,道“不錯,劉侍郎可堪重任。”
其實,劉健對楊一清並沒有什麼偏見,之所以不想讓楊一清上任,就是要避開靖王的影響,隻要跟靖王有關係的,儘量棄之不用。
劉健是滿意了,可焦芳不願意了,他很清楚這幫人心裡在想什麼,也很清楚自己需要做什麼。
“榆木川都司乃是我大明北境重鎮,讓一個沒有帶過兵的侍郎去主持大局,諸位大人怕不是太過兒戲了吧?”
劉健擺出首輔大臣的姿態,說道“劉侍郎完全可堪大任,焦大人還有什麼問題嗎?”
焦芳冷笑一聲,道“劉大人,諸位大人,你們可要想清楚,榆木川都司建成之後,便是京師新的屏障,若是出了任何問題,都將直接威脅到京師的安危,這個任命,需要慎之又慎,不得有半點差池!”
劉健臉色變了變,焦芳說的對啊,劉大夏雖然也打過仗,但那些都是小打小鬨,真的讓他帶兵戍邊,能不能行,確實難說。
這個位置又是如此的重要,容不得半點差池。
一邊是國境重鎮,一邊是靖王,該如何抉擇?
劉健思來想去,眼下還是防著點靖王比較重要,畢竟劉大夏是有真才實學的,退一步說,就算真的出了問題,榆木川距離京師五百裡,也有足夠的時間做出反應。
可是,若靖王的勢力紮根在京師一側,真的給你造個反,京師完全沒有反應的時間。
“既然如此,不如我等舉手表決,同意劉大夏出任榆木川都司指揮使的,舉手。”
劉健說完,自己先舉起手。
緊接著,謝遷、李東陽、楊廷和也舉起手。
因為他們和劉健的想法是一樣的,兩權相利取其重,兩權相害取其輕,相比之下,壓製靖王的勢力更加重要一些。
焦芳氣極反笑,道“好啊,堂堂內閣大學士,在國家大事麵前,竟然也可以徇私舞弊,置國之大義於不顧!”
劉健拉下臉來,說道“焦大人,我等都是就事論事,現在隻是眾人意見不統一,所以才舉手表決,何來徇私舞弊?”
“彆以為我不知道你們心裡在想什麼,不就是怕楊一清受了靖王的恩惠,成了靖王的人嗎?”焦芳直接撕破臉,指著劉健的鼻子說道,“想想寧王造反的時候,是誰出麵平定的叛亂?太子年幼,又是誰日夜操勞,主持大局?如今國事當前,你們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仗著人多就想顛倒是非黑白,真是讓人笑掉大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