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壽寧侯!
今年的京師異常炎熱,連續數日乾旱之後,突然下起下雨,而且是連綿雨,下起來就不停,盛夏的暑氣頓時消失的無影無蹤。
劉健手中拿著一封從河南送來的奏疏,麵色凝重。
河南布政使司費從簡奏曰,河南境內已經有一個月沒下雨了,大旱成災,懇請朝廷救災,尤其是黃河下遊一帶,支流乾涸,黃河水位下降十分嚴重。
無奈之下,費從簡懇請朝廷準許掘開黃河大堤,用以灌溉農田。
看完奏疏後,劉健不敢怠慢,馬上喊來其他幾位大學士一同商議。
河南是中原地區重要的糧產之地,一旦發生大的災情,勢必會引發糧食大規模的減產,哪怕近幾年糧食充裕,卻也馬虎不得。
幾位大學士看到奏折之後,也是麵色凝重,謝遷說道“眼下正是秋收之際,若是在這個節骨眼出事,給朝廷造成的損失無法估量,眼下救人要緊,戶部儘快撥款賑災吧。”
李東陽隨後說道“費從簡的提議可行,隻要挖了溝渠引水,依舊勉強可以進行一些灌溉。”
“還要調當地衛所幫忙維護治安,”楊廷和補充道,“大災之後,糧價往往上漲,他們雖是今年沒有了收成,可往年的糧食價格卻高了數倍,甚至十倍不止。尋常的小民,一到災年就會破產,他們為了活下去,就要借貸,這可是利滾利的貸,借出去一鬥米,隻怕子子孫孫都還不清。”
災年,對百姓是災,但是對士紳卻完全不同,某種程度而言,災年就是一場狂歡,每一次災年,隻要士紳們能把握住時機,手裡的土地都能大肆增長一番。
劉健也清楚這一點,於是說道“立即派快馬前去河南,命當地官府開挖河渠,進行灌溉。並派遣專人安撫災民,讓大家請放心,朝廷的糧食,會立即送到。責令兵部給河南都指揮使司下個條子,全力協助朝廷賑災,若是有人哄抬物價,或者利用這個時機巧取豪奪百姓的土地,一經發現,嚴懲不貸!”
一場天災,戶部、工部、兵部都出動了,其嚴重程度可見一斑。
眾人商議完畢,便準備通知各部下去準備,這時候,一直沒有說話的焦芳突然開口了。
“諸位大人,此事關係重大,是不是等靖王回來再做打算。”
劉健一聽,頓時眉頭就皺起來,不滿道“靖王尚未回京,就算我們等得,災情可等得?”
“昨日收到的軍報,說靖王殿下已經處理完建州女真部的事務,應該很快就回來了。”
“很快是多快?”
焦芳答不上來,便繼續說道“即便靖王沒有回京,派快馬送過去,一個來回也不需要多少時間。”
“你可知耽擱一日,要死多少人?”
劉健現在對焦芳除了厭惡就是厭惡,這貨整天人事不乾,一天到晚就想著怎麼抱靖王的大腿,現在河南大旱,軍民百姓水深火熱,你竟然說要等靖王回來處理,拍馬屁也要有個限度好不好?
謝遷也跟著說道“我等已經在全力賑災了,難不成靖王就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焦芳以一敵四,不是人家的對手,隻得訕訕走開,然後自己寫了個小報告,派人快馬送出去。
張鶴齡已經動身回京了,為了穩妥起見,留下趙鐵錘繼續監督,十萬大軍分批次撤離,計劃是等遼東都司的軍隊開過來,最後一批京軍才會返京。
剛剛走了一天,就收到焦芳的密報。
本來也沒當回事,因為焦芳隔三差五就打小報告,什麼雞毛蒜皮的事都要彙報一番,可是,今日的奏報卻不同。
“戚景通,你喊李晨星過來!”
沒多久,李晨星一路小跑過來,興奮地問道“殿下,這次打誰?”
張鶴齡白了他一眼,說道“打什麼打,你就這麼喜歡打仗?”
“不是……”李晨星搖搖頭,道,“我隻是喜歡那支步槍,說好了下次打仗就給我用的。”
張鶴齡簡直無語,歎了口氣,說道“行,回去就給你,但是有條件!”
“殿下你說,不管什麼條件,我都答應!”
“回去之後,從各地衛所挑選精英,組成一支特種部隊,我會給你們配備最先進的武器,但是,你們必須達到我的要求!”
“沒問題,殿下請講,有什麼要求?”
“比如說,打仗的時候,前方幾萬,甚至幾十萬大軍在交戰,你們要做的,就是把敵軍的主要長官乾掉!”
“啊……”李晨星這才意識到事情比自己想象中的嚴重,試探著問道,“殿下,您說的這個什麼……什麼特種部隊,準備給我多少人啊?”
“一百!”
李晨星苦著臉,說道“一百人……少了點吧?”
“不少了!”張鶴齡說道,“為什麼叫特種部隊,就是執行特殊命令的,算了,這件事回去再跟你詳細講,現在你收拾一下,跟我走。”
“啊……”李晨星有些不解,問道,“去哪啊?”
“回京!”
“我們不是正往回走呢嗎?”
“太慢了,你帶一隊錦衣衛,跟我先走,戚景通壓陣。”
戚景通說道“殿下,按照我們現在的速度,最多五日就回去了,什麼事這麼急?”
“河南大旱,內閣正瞎出主意呢,等不了了,我得先走。”
戚景通不知道為何內閣會“瞎”出主意,但是,靖王說的,肯定沒有錯。
於是,張鶴齡帶了一小隊人,快馬加鞭,向京師的方向趕去。
晝夜趕路,對體能是個不小的考驗,隨行的錦衣衛都是精銳,張鶴齡仗著年輕力壯,還扛得住,白露是江湖中人,更不用說,唯一苦的就是穀大用。
此時,穀大用心中暗暗訴苦,我是個太監啊,你讓我跟你出來打仗也就算了,現在還要這麼折騰,寶寶心裡苦啊!
內閣之中,焦芳最為清閒,但是,最近卻忙碌不停。
因為,靖王北伐大軍要班師回朝了,而且是凱旋而歸。
全殲韃靼部,收複河套,一統漠南,緊接著,收複大寧,治理建州,這每一樁單獨拿出來都是足以載入史冊的成績,可人家出去轉了一圈,一股腦全給完成了。
而且,總共也才半年時間,就完成了如此多的壯舉,縱觀整個大明朝,也隻有太祖、太宗兩位皇帝可以與之相比了。
像弘治皇帝這種群臣口中的中興之君,可是一塊地都沒有收回來。
所以焦芳提議,按照皇帝禦駕親征的規格,朝廷百官出京城十裡,迎接王師回朝。
但是被劉健否了,理由很簡單,靖王的功績再耀眼,他也是姓張,不姓朱,大明朝有嚴格的禮製,臣就是臣,若是群臣按皇帝的禮儀去迎駕,那真正的皇帝還要不要了?
弘治皇帝隻是病重,還沒斷氣呢!
再說了,就算弘治皇帝真的沒了,還有太子繼位。
靖王永遠隻是個王爵,不可能成為皇帝。
然而,兩人對迎接的規格禮儀還沒有商量出結果,卻看見穀大用出現在文淵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