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沒落的武俠世界【求訂閱】
“殺你會臟了我的手!”
張景雲對趙靖忠一臉冷漠的說道,他話音一落,數十名黑衣人從房前屋後顯出身形,手持火槍齊齊開火。
砰砰砰!
霎時間,平靜的街頭,硝煙四起,趙靖忠身為新任廠公,一身武功是東廠最強悍的高手。
“哼,區區鳥槍就想殺我?”
趙靖忠出身於東廠,對各種火器,可謂了如指掌,如今大明的火槍,包括被傳的神乎其神的三眼銃,其實並沒有那麼大的威力。
甚至於在一些高手眼中,三眼銃,不過是雞肋的玩意兒,膛短無力,又難取準,真殺傷力又小,準頭也不靈。
故而趙靖忠在看到一群人拿火槍,準備射殺自己時並不害怕,當即就準備施展身法,料想火槍也射不中他。
趙靖忠的想法其實沒有錯。
他太了解明朝了,為什麼戰場上,手持三眼銃的明軍跟八旗的火器兵對轟都被轟得七零八落?
對抗裝甲防護嚴密的八旗步騎兵,三眼銃根本打不透人家的甲胄,甚至於哪怕兵發槍炮如雨雪,對方也進擊無一死者。
實在是這傳說中的“神器”三眼銃,除了響聲大能打信號外,其他各方麵都不給力。
然而隨著槍聲一響。
趙靖忠忽然直了,縱然施展身法,他的身上也依舊在刹那之間多了數十個槍眼,啪的一聲倒地不起。
比吧啦趙靖忠在一陣劈裡啪啦聲中,徹底沒有了呼吸,張景雲隨後來到趙靖忠身邊。
“看來新式火器的效果還不錯。”
對於一個現代人,張景雲最清楚,大明有哪些優勢,又有哪些劣勢,尤其是火槍這方麵。
都說大明的火槍不如大清。
難道大明真的沒有好裝備?
當然不是,明朝末年最後半世紀,恰恰是大明軍工科技大爆炸的年代,在十七世紀,其實明朝就已研發出了自生火銃燧發槍。
&nusket火槍”,即明朝人所說的斑鳩腳銃,也被明王朝引入進來。
另外諸如“魯密銃”、“迅雷銃”等,改裝火器也琳琅滿目,隨便選一款都是世界先進水平。
可是大明為何還敗了?
說到底還是腐敗的問題。
萬曆年間,趙士禎研發出魯密銃,魯密銃殺傷力極大,性能極好,趙士禎上疏萬曆皇帝批量製造。
萬曆皇帝倒也爽快,批了三萬兩,結果各級官員開始扯皮,造槍計劃竟然不了了之,一把槍都沒造出來,三萬兩銀子還少了一萬四千兩,最後連賬本都意外遺失了。
張景雲不會看著曆史重演。
他讓崇禎皇帝特批五十萬兩銀子,用於造槍,並且結合大明最先進的火槍製造工藝,又拿出一部分他從八國聯軍手中繳獲的火槍,最終推定仿製漢陽造步槍,經過一年努力,上萬名大明工匠日夜兼程製造,外加多次補充經費,如今共計造出步槍一萬餘杆。
張景雲投入造槍經費前後加起來,足有百萬餘兩,合計每把步槍造價高達百兩銀子。
這對明朝來說,絕對是天價武器,三眼銃為什麼吹的那麼神,最主要就是它製造簡單,價格低廉。
隨隨便便就能糊弄出三五千把槍,裝備一支上萬人的隊伍,至於能不能打那就不管造槍官員的事了。
花這麼多錢造槍,張景雲不心疼,大明王朝的錢不花在這上麵,難道還要留給大清嗎?
有了槍,就有了超越時代的武器,在仿漢陽造麵前,大清的八旗子弟兵再怎麼厲害,還不得當場飲恨?
張景雲讓人處理好趙靖忠的屍體,隨後帶著禁軍回返,第一批漢陽造已經由禁衛軍裝備了五千支,用於練習新式作戰方法。
剩下五千支,張景雲分為兩部分,分給孫傳庭三千支,孫傳庭在陝西剿滅闖王高迎祥立下大功,有了新槍或許能在一二年內徹底平息流寇作亂。
最後兩千支給誰連崇禎也沒想到,竟然是他去年才提拔的盧象升,張景雲一時興起給他撥了三萬兩銀子,盧象升竟然真的組建出一支天雄軍。
那天雄軍彆具一格,由於缺錢糧,盧象升組建的天雄軍,都是由老鄉、朋友、兄弟、家人等構成。
故而這種軍隊,往往一個人戰死,就可以激發大部分人的憤怒,戰鬥精神極強,遇上敵人就緊咬不放打到底。
不過這種軍隊模式雖然也有好處,同樣也有壞處,後世曾國藩部隊就類似天雄軍,有一人逃跑潰敗,可能就引起連鎖反應。
鄉裡鄉親,一哄而散。
但盧象升的軍隊卻沒有這個顧慮,因他每次打仗都身先士卒,與士兵同甘共苦。
張景雲聽過錦衣衛彙報天雄軍情,說有次軍隊缺糧,士兵三天沒吃飯,盧象升同樣三天沒吃飯,連水都不喝。
故而在天雄軍,隻要盧象升沒跑,這隻強悍軍隊就不會散掉,從那時候起張景雲就知道,天雄軍將會是大明最為強悍的軍隊之一。
盧象升也沒辜負期望。
在去年平定流寇中,立下了功勞,接連剿滅了三十二股流寇,甚至被流寇稱為盧閻王。
同年十二月。
闖王高迎祥部殘餘人馬流竄含山、和州、滁州,盧象升在西沙河聞報親自率軍剿滅流寇,在七頂山大敗李自成等闖王高迎祥麾下部將。
李自成一度欲投降明軍。
時任兵部尚書的楊嗣昌主張招撫,楊嗣昌不顧盧象升拒和主張,決定詔安李自成等部隊加以改造。
然李自成隻是詐降求得喘息之機,修養一月有餘便再次揭竿而起,楊嗣昌措手不及,錯失剿滅李自成的良機。
張景雲震怒,令崇禎罷免楊嗣昌,大明境內,流寇作亂,像李自成這樣的首領精通詐降手段,斷無詔安之理。
崇禎二年四月。
陝西巡撫孫傳庭深得剿滅流寇精髓,擊潰流寇,一律不接受投降,誅殺首領為第一要務!
隨著新式火槍應用及製造流程完善,張景雲投入超百萬兩銀子所取得的成果越來越大。
仿漢陽造步槍製造成本越來越低,工藝流程越發成熟,越來越多的明軍都裝備了新式火槍。
遼東邊關孫承宗部隊亦開始裝備,隨著裝備越來越先進連孫承宗都忍不住上疏請求主動出擊。
張景雲聞後應允。
四月下旬,皇太極再度寇關。
孫傳庭主動出擊,火槍輪番齊射,皇太極部隊措手不及,大明軍隊的火槍竟然不需要暫停裝填火藥。
上萬支火槍輪番齊射,槍聲震天,不到一天時間,清軍被射殺萬餘人,皇太極亦狼狽而逃,退回沈陽。
皇太極時期老滿洲兵不過六萬餘,如今在一場戰鬥中折損上萬,對皇太極來說也是重大損失。
尤其是大明新式火槍,威力強橫,而且不用停下來裝填彈藥,一經顯露就打得清軍心驚膽寒。
此戰,邊關大捷。
孫承宗上疏請功,張景雲看到後,發現明軍竟然也損失三千餘人,這特麼可是裝備了仿漢陽造的明軍,損失三千還有臉上疏請功?
請你個錘子!
實際上這個時候,明軍軍紀渙散,已經是積重難返,戰鬥力差更是不爭的事實,能打死一萬清軍,全靠有超神級的火槍裝備。
崇禎二年五月。
全國性範圍內的流寇幾乎被平息,張景雲令孫傳庭、盧象升、陳奇瑜等部就地屯田養軍,推廣土豆、紅薯、玉米等高產作物。
尤其土豆,萬曆年間就已經傳入,結果竟然僅僅在宮內種植,普通老百姓根本沒機會食用。
張景雲一臉無語。
土豆這玩意,是名副其實的高產,就算是在北方地區,種完一茬土豆還能接著種一茬蔬菜。
這麼牛逼的東西竟然在宮廷種植,皇帝是真不怕老百姓吃不上飯啊,就這沒飯吃,誰他娘的不造反?
曆朝曆代的農民,隻有一個底線,那就讓我吃飽飯,不然指定造反,但凡有一口飯吃農民都不至於造反,忍一忍也就過去了。
清軍潰敗,農民軍被平息。
大明終於贏得了難得的喘息之機,張景雲可以大刀闊斧改革,施行第一個大明五年計劃。
崇禎二年六月。
大明稅務司成立。
大明稅務司,皆由東廠太監組成,他們的目標隻有一個,即為大明的皇帝守住錢袋子。
從此大明官員都明白了一個道理,你可以貪錢,你可以買官,你可以賄賂上司…但絕對不能偷稅漏稅。
在大明因為其他事犯錯還會經過漫長時間的身邊,裁定,最後判罰,但是偷稅,錦衣衛會直接上門抄家。
先抄沒家產,再走流程審判。
僅在崇禎二年六月這一個月之內,有上百名貪官已經身死,吏部那邊還在走流程判罰。
最後判罰罰俸、降職、乃至流放…他明明不用死的,就因為稅務司的緣故死於非命,何其可惜?
崇禎二年七月,小冰河時期延續,陝西、山東等地依舊持續災荒,但因為土豆、紅薯等作物推廣種植,大明百姓艱難度日,但沒餓死那麼多人。
造反的農民一下子就少了。
稅務改革,加上土地政策的調整,雖然還不至於做到耕者有其田,但已經極大程度上改變了大明原本的命運。
張景雲知道,剩下就是按部就班,步步推進改革的施行,而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現在的大明隻剩一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