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言官!
“周縣尊,三思啊!”陳廣泰聽見周侯燦還要彈劾劉瑾,不僅害怕了起來。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像周侯燦那樣有跟劉瑾作對的勇氣的,陳廣泰就是這大多數人中的一員。
他很懂自己的位置,所以從來沒有奢望過什麼。
可他明白周侯燦不一樣,周侯燦是能夠進入內閣的好官,是萬萬不能因為這一兩件事斷送了他的前途的。
陳廣泰長期在縣裡任職,目光自然有些局限。他雖然有感覺周侯燦升官和劉健等人被追奪誥命這件事有點關係,但是他並不知道這關係到底是什麼。
他不知道,周侯燦可是清楚得很。
劉瑾追奪六百七十五個文官的誥命,直接造成的就是一個人人自危的局麵。
不管這六百七十五人多麼罪惡盈天,但既然他們安好地致仕了。就不應該在他們致仕後去追奪他們的誥命。
這是整個文官群體的想法。
今日他劉瑾敢追奪這六百七十五人的誥命,明天他就敢追奪六千七百五十人的誥命。
況且好歹劉健是前朝首輔、許進是當朝天官,劉瑾甚至都不願意用心去編一個追奪和罷斥的理由,這不是明擺著不把文官們放在眼裡嗎?
所以他們便推出了周侯燦作為榜樣。
周侯燦明白,在自己拒絕翰林官之後,無論他本人願不願意,他自己這個人本身就帶上了很大的政治意義。
所以不管他願意與否,都會被文官推到反劉第一線。
你劉瑾不是隨意追奪誥命嗎?我吏部天然具有四品以下選官權,有的是辦法繞過你劉瑾提拔周侯燦,你還不能說什麼。
因為嚴格來講,這樣做一點都不違製。
周侯燦實際上是以從七品的翰林檢討官加上正七品的階官接的知縣,級彆上是夠的。
這樣剛好又惡心了劉瑾一番,因為周侯燦的這個情況是那封詔書裡確定了的,是天下都知道的。
“沒事,伯清,我沒那麼傻,不會拿自己的命開玩笑的。”
雖然周侯燦心裡也沒有太大底氣,但他還是安慰著陳廣泰。
周侯燦明白,自己既然被吏部推了出來,就肯定要做點什麼來作為回報。
何況他本來就覺得劉瑾這個行為真的有悖於大家公認是準則。
這就好比大家正在有來有往交鋒的時候,對麵直接把你家連底兒都偷了個精光。
這種嚴重違背規則的行動勢必會為大家所不齒,周侯燦自然也不喜歡這一點。
不管怎麼說,法度都是大明治國中的重要環節。